從邊陲末梢到發展引擎——廣西邊境地區走訪見聞-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5 08/03 08:59:08
來源:新華網

從邊陲末梢到發展引擎——廣西邊境地區走訪見聞

字體:

  新華網南寧8月2日電(記者華峻卿)在廣西綿延千里的邊境線上,交通動脈的延伸正在重塑邊疆發展的格局。記者近日跟隨“桂在交旅——山水之間有通途”采風團,實地探訪防城港、崇左、百色等地,見證交通如何成為廣西邊境地區發展的引擎。

  邊境口岸:中越人文經貿交流往來日益頻繁

  作為我國與東盟唯一海陸相連的邊境口岸城市,東興與越南芒街隔北侖河相望。2024年東興口岸累計&&境總數達858.1萬人次,居全國沿邊口岸第一位;截至7月24日,東興口岸2025年&&境人員數量已突破50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7.15%;2025年一季度貨車通關總量7.9萬輛次,同比增長65%以上。

  依託“邊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紅木傢具、東盟水果等特色産品經國道219線快速流通。防東鐵路的開通使東興邁入高鐵時代,為東興邊境游、跨境游等旅游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中國防城港至越南先安(東興至芒街段)跨境公交的開通,有效提升東興與芒街互聯互通的水平。

圖為東興口岸。新華社記者 華峻卿 攝

  在廣西的另一個重要口岸——友誼關口岸,人文經貿往來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着。位於憑祥的友誼關口岸是中國九大名關之一,同時也是廣西面向東盟最繁忙的陸路口岸和國道322線的終點。在友誼關口岸,可以看到一輛輛懸挂越南牌照的黑色客運車輛頻繁往返中越兩國,僅需六個半小時即可由中國南寧直達越南河內。隨着中越經貿文旅合作的不斷深化,兩國人員跨國流動日益頻繁。

  2023年,經友誼關口岸的“中國南寧—越南河內(越南河內—中國南寧)”往返國際直達客運線路成功恢復運行,標誌着廣西與越南客運直通車正式恢復“點到點”“門到門”運營模式。截至2025年6月,恢復運行的線路主要包括“南寧—河內”往返、“憑祥—諒山”往返、“崇左—下龍”等,友誼關口岸&&境客運直通車輛累計運行7428輛次,&&境旅客共計44817人次。

圖為友誼關口岸。新華社記者 華峻卿 攝

  交通沿線:公路串聯起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

  從友誼關出發,沿着國道322線轉入縣道456線,行駛一段時間後,就可到達龍憑公路觀景&,這裡有刻着“中國第一路”的石碑。龍憑公路連接龍州與憑祥友誼關,全長55公里,始建於1885年,是廣西最早修建並通車的公路,也是中國第一條兼具國防、經濟、貿易與旅游交流功能的公路。

  如今,龍憑公路已經成為連接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重要通道之一,在促進地區經濟交流和合作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圖為“中國第一路”石碑。新華社記者 華峻卿 攝

  行進到崇左至水口高速公路上的花山服務區,融合花山岩畫設計元素的主體建築映入眼簾,駱越民族文化和紅色邊關文化有機結合,成為吸引游客駐足拍照打卡的“網紅”。

  花山服務區具有服務出行、商業服務、旅游宣傳和文化傳播等功能,推動“交通+文旅”融合發展。2024年花山服務區接待游客超7.5萬人次,營業收入突破135萬元。

圖為花山服務區。新華社記者 華峻卿 攝

  告別花山服務區,乘車駛上位於中越邊境的大新德天至寧明花山公路(簡稱“大寧路”)。這條公路於2023年全線建成通車,全長59.2公里,串聯起德天跨國瀑布、明仕田園、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旅游資源。“大寧路通車後,景區間車程從2小時縮短至50分鐘,極大方便游客出行。”廣西興崇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何桂天介紹。

  當前,大寧路不僅促進沿線景區客流量增長,帶動民宿、農家樂、特色餐飲、旅游商品銷售等周邊産業發展,還通過環廣西自行車比賽、德天跨國馬拉松比賽等國際賽事,展現廣西山水文化與邊關風情。

  産業興旺:交通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有賴於道路通行條件與服務水平的顯著提升,靖西旅游市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國道359線靖西段沿途風光秀美,緊鄰瀑布與喀斯特山體,是靖西旅游的“黃金大動脈”。據統計,2025年“五一”假期,靖西接待游客34.7萬人次,同比增長8.4%;實現旅游消費2.98億元,同比增長6.9%。

  “依託國道359線,‘交通+文旅+農業’的融合産業正加速形成,這條路日益成為靖西全域旅游發展和鄉村振興的‘致富路’‘活力路’。”靖西公路養護中心主任李浩介紹。

  靖西的繡球産業也因路而興。沿着國道219線一路前行,來到靖西舊州古鎮。該古鎮擁有600年歷史,被譽為“中國繡球之鄉”和“壯族活的博物館”。當地將繡球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景區,豐富旅游內涵的同時,帶動了繡球産品的銷售和傳播。

  在“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作坊”協同發展模式的帶動下,靖西繡球産業年産量突破70萬個,年産值近2000萬元,帶動上百名脫貧人口年人均增收超10000元,成為靖西重要的特色文化産業。“繡娘們在家就業,真正實現了‘背着娃、繡着花、養着老、顧着家’。”靖西繡球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秀芬感慨道。

圖為靖西繡球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秀芬在介紹繡球製作技藝。新華社記者 華峻卿 攝

  離開靖西,沿着合那高速一路向前,不到一個小時,就可以到達那坡縣尼的呀田園綜合體。這裡緊鄰合那高速,通過“政府+公司+村集體經濟+農戶”的模式運營。2018年以來,群眾參與建設與服務的勞務收入超200萬元,有效帶動經濟發展。

  “合那高速的開通極大提升了那坡縣的旅游可達性,沿線喀斯特地貌和自然優美的田園風光吸引了大量自駕游客,帶動周邊農家樂、民宿和特色農産品銷售。”那坡縣交通運輸局公路管理所所長陳建忠介紹。

圖為那坡縣尼的呀田園綜合體。新華社記者 華峻卿 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公路發展中心規劃計劃科科長張傑認為:“廣西以‘暢通、安全、美麗、智慧、綠色、融合’為目標,打造‘壯美公路’品牌,將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公路相結合,讓游客既能欣賞邊境美景,感受壯族文化,又能享受公路便捷舒適的出行體驗。”

  從跨境動脈到邊境走廊,從鄉村振興到産業發展,交通早已超越通行功能,成為民族團結、興邊富民的紐帶。(完)

【糾錯】 【責任編輯:牙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