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廣東深圳寶安區對口幫扶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以來,兩地依託粵桂協作機制,聚焦特色産業提升、産業集群打造、消費幫扶助農增收、勞務協作提升“四項行動”精準發力,推動協作工作落地見效,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注入強勁動力。
在大化鎮古感村的龍着漁業綜合産業園,80多個直徑十米的圓形養殖池整齊排列,工作人員正忙着將成年鱸魚分池安置、準備上市。該産業園累計投入粵桂協作資金1000萬元,在産業園示範帶動下,全縣已發展陸基養殖基地24個,建設圓池602個,年産值達2000多萬元。
“我們主要養殖鱸魚,每個魚池約2000條,按單條利潤5元計算,一個魚池年利潤約1萬元。”龍着漁業項目負責人覃乃許介紹,目前産業園為附近群眾提供100多個就業崗位,去年向周邊4個社區村屯發放産業分紅47萬元。
大化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韋聯鋒介紹,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具有綠色、高效、可持續的特點,便於複製推廣,目前已覆蓋全縣12個鄉鎮,帶動養殖戶均增收4萬元以上。
借助粵桂協作機制,大化攜手深圳寶安區合力推進七百弄雞全産業鏈發展。去年底,依託當地産業龍頭企業廣西匯君農牧有限公司打造的粵桂協作“雞姑姑”七百弄雞農文旅融合發展基地項目順利落成,進一步推動産業深度融合,促進生態旅游、休閒露營等新業態發展。
雞姑姑項目負責人江魚説:“項目引入粵桂協作資金800萬元,圍繞七百弄雞主題建設科普研學營地、文化展廳和美食中心等一批設施,項目佔地100畝,旨在打造一個集農業、文化、旅游於一體的綜合性産業融合基地,進一步探索新型的聯農帶農模式,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消費幫扶是粵桂協作的重要抓手。大化圍繞“土特産”資源,擦亮“七百弄雞”“紅水河魚”等特色品牌,通過政策引導、平台搭建、産銷對接等機制,建立農産品供應基地和“直採直供”基地4個、消費幫扶助農增收示範基地1個。寶安區&&《推動消費幫扶支持鄉村振興若干措施》,對採購大化農産品的企業、個體戶發放補貼,助力廣東地區採購大化農副産品金額達1.07億元。目前,大化七百弄雞飼養量達323萬羽,産業覆蓋16個鄉鎮158個村(社區),惠及3.7萬多戶14.8萬多人。
為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大化持續投入粵桂協作資金,建設10個重點協作項目,打造2個粵桂協作工業産業園(城南、城西)、2個農業産業園(七百弄雞、龍着漁業),援建20個粵桂就業幫扶車間,其中有12家在安置區內。
今年上半年,大化通過縣鄉村三級“零工市場”和線上平台發布崗位信息1000余條,舉辦“春風行動”等線上線下招聘活動24場,組織50余家企業提供崗位4000余個,“點對點”免費輸送3165名勞動力就業。截至目前,全縣脫貧勞動力穩崗就業5.44萬人,超額完成自治區下達任務(5.14萬人)的105.84%。(韋必強 覃文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