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向新而行 向優而進——“壯美廣西·全面深化改革調研行”綜述
南寧海關空港服務大廳“門庭冷落”,貨運航班量卻躋身全國前十名;欽州港自動化碼頭“見車不見人”,卻實現海鐵聯運“下車即上船、下船即上車”的無縫銜接;
在廣西中國—東盟數字經濟生態産業園內,中科藍谷的工程師正調試新一代AI芯片;在北海市勁仔食品有限公司,通過“一業一查”監管新模式,迎檢時間縮短60%……
這些看似無關的場景,共同勾勒出廣西“以制度創新破解發展難題,以技術突破重塑産業格局”的全面深化改革壯麗圖景。
這一年,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的廣西,究竟改出了什麼?
人工智能“向新”:從單點突破到集群崛起
為南方電網完成超43萬公里高壓電線巡檢的智能運維無人機,為越南法律部門打造的AI智能小助手,為馬來西亞量身定制的英文作文AI自動考評智能體……
走進位於南寧五象新區的潤建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潤建公司),屏幕上滾動展示的人工智能技術已深度滲透各行各業,跳躍的數據與起伏的曲線,盡顯廣西科技企業的創新活力。
“我們在五象雲谷建成了目前廣西規模最大的算力集群,開發的智能體廣泛應用於能源、教育、政務、農業等國內行業場景,還成功‘出海’東盟市場。”潤建公司軟體事業群總裁胡永樂介紹。
作為廣西最大人工智能企業,潤建公司2024年營收達92億元,近三年研發投入超9億元。
同樣深耕人工智能領域的邁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注於教育、政務及企業服務AI解決方案,推出了AI翻譯眼鏡、國産化電腦等硬科技産品。
“我們研發的AI翻譯卡支持上百種語言,特別是東南亞小語種,能實現同步翻譯。”該公司市場部經理黃宇陽説,邁越科技已在柬埔寨完成新公司布局,並與越南、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相關部門達成合作。
從國內應用開發到開拓國際市場,廣西人工智能産業正加速形成集群效應,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坐落於南寧仙葫經濟開發區的中國—東盟數字經濟産業園,是我國西部地區首個以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産業為主題的産業園。負責産業園建設和運營的廣西數字經濟生態産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方一介紹,目前,園區入園企業達66家,已形成信創及第三代半導體兩大核心産業鏈,構建起“上游高端芯片—中游板卡部件—下游智能終端”的特色生態鏈。
廣西産業技術研究院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應用研究所研究員陳桂生博士認為,廣西以“小而美”的場景創新,與北上廣深形成互補聯動,在面向東盟的合作中搶佔先機,為中國—東盟數字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廣西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超過2500家。今年一季度,人工智能硬體産品産值171億多元,軟體産品營收17億多元。
集成改革“向快”:從物理破壁到規則共通
如果説人工智能産業的崛起是廣西科技領域改革的亮眼成果,那麼集成改革在交通、口岸等領域的突破,則為廣西發展搭建起更高效的“快車道”。
7月7日下午3時,本是南寧吳圩國際機場海關服務大廳的業務高峰時段,現場卻不見辦事人群的身影。
“現在通過南寧機場智慧航空物流綜合服務平台,貨主坐在家裏就能辦理業務,還能實時追蹤貨運全過程。”南寧吳圩機場海關查驗科副科長龍浩寧“解密”。
2023年,南寧海關與廣西機場集團聯合組建聯合指揮調度中心,打造“邕之翼”智慧物流平台,實現業務辦理線上化、無紙化,曾經人來人往的業務報關大廳由此“降溫”。
在調度中心滾動的大屏上,一票從南寧飛往菲律賓克拉克的貨運業務顯示:貨物入庫稱重完成80%,節點截止時間為當晚9時25分。“一旦超時系統會自動報警。”龍浩寧介紹,如今每個業務環節的時間被優化,以跨境電商為例,廣西與東盟國家的網購包裹可實現72小時送達。
高效便捷帶來了物流量的爆炸式增長,南寧吳圩機場海關今年監管量預計突破1億清單。
智慧空港的關鍵跨越,在於打通了數據壁壘——將海關、機場、場站、企業數據集成至統一系統,使數據快速流轉,通關流程一目了然。
這樣的“破壁”行動,並不止發生在南寧空港。
在西部陸海新通道出海口,欽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欽州港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拆除了鐵路與港口間的物理圍網,打通了海鐵聯運“最後一公里”。
拆除圍網只是開始,打通鐵路與碼頭兩套物流系統的數據壁壘才是關鍵。
經過兩年攻堅,碼頭已初步實現“信息系統、作業區域、海關監管、生産調度、業務營銷”五個一體化,綜合作業效率提升約30%。
“現在,海鐵聯運集裝箱單次轉運時間由原來3小時縮短到1.5小時。”欽州自動化集裝箱操作部經理助理兼商務部經理助理張銘和告訴記者。
“物理破壁+數字賦能”,讓海鐵聯運效率倍增。上半年,欽州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8.1%,鐵海聯運集裝箱運量同比增長4%。由此形成的“北部灣港海鐵聯運智慧一體化”和“北部灣國際門戶港客戶服務數字化應用”兩項創新成果,吸引全國同行紛紛前來學習交流。
眼下正值水果上市旺季,每天來自越南、泰國的數百集裝箱榴蓮等水果涌入憑祥友誼關口岸,通關壓力驟增。
中越友誼關—友誼智慧口岸中方重點項目基本建成,在中越雙方項目互聯互通正式運營後,可實現貨物24小時無人化智能通關,大幅緩解口岸通關壓力。
“借助智慧化手段,查驗效率將大幅提升,智慧口岸通關能力將達每天2880箱。”廣西憑祥綜合保稅區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韋永科介紹。
跨境合作正從物理破壁,邁向規則銜接。在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崇左片區憑祥智能快遞電商産業園,中越物流體系建設的差異,曾一度帶來效率低、成本高的困擾。
“以前越南合作方一天只能分揀2萬票,按我們的入倉、分揀集拼、出倉標準操作後,現在一天能分揀到30多萬票。”憑祥小象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濤説,全國首個中越跨境快遞物流服務業標準的輸出,實現了中越物流效率的“同頻共振”。
制度改革“向優”:從流程再造到服務升級
集成改革為廣西發展打通“大動脈”,而制度改革則聚焦企業和群眾需求,從細微處發力優化營商環境,為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AI助手會提示需要完善哪些材料,幾分鐘就能辦完。”前來廣西自貿試驗區南寧片區綜合服務大廳辦理企業遷址業務的市民梁煥明説。
“自貿試驗區南寧片區開發了人工智能政策解讀智能機器人‘AI邕智答’。”南寧市政務服務局副局長梁麗介紹。自今年2月上線以來,“AI邕智答”的用戶使用次數約5000次,線下業務諮詢率降低了70%。
不僅如此,廣西自貿試驗區南寧片區開發的“惠企惠民一站通”系統,整合了設立登記、銀行開戶等共17項企業開辦事項,實現“登錄一個平台、填報一次信息、信息實時反饋”,企業開辦可“秒批”。
走進勁仔北海休閒食品智慧産業園,全自動化的生産車間令人矚目,項目落地速度更令人驚嘆——從開工建設到投産僅用時9個多月。“北海相關部門推行一站式辦理、容缺機制等服務,加速了企業的發展。”該公司總經理陳渡根感慨。
讓企業滿意的遠不止於此。北海市還全面推行“一業一查”部門聯合抽查新模式,整合重復檢查,杜絕隨意檢查。
“北海已發布旅館業、交通運輸等75個行業領域‘一業一查’跨部門聯合抽查事項225項,實現涉企檢查‘只上門一次’,戶均檢查時間縮短50%以上,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和時間成本。”北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李莉説。
改革,帶來了顯著的積極變化。北海市圍繞放寬准入條件、簡化審批事項等重點領域,推出近600項改革任務,在廣西營商環境第三方評估中連續7年蟬聯第一名。
産業園區,是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更是制度改革為企業賦能的“創新實驗田”。
在柳州高新區國軒電池有限公司生産車間,激光閃爍中,工人與機器人高效協同作業。“園區改革帶來的效率提升,讓企業受益。”公司總經理蔡婭囡説,過去辦證要跑多個部門、用時10天,現在只需提供一份主材料,3天就辦結。
柳州市園區辦主任張金呈介紹,該市在全區首創承諾“一證開工”改革,推動31項審批事項實現全流程免費幫辦代辦,市管園區行政許可即辦即領比例超70%。
7月的驕陽似火,平陸運河馬道樞紐建築外包裹着的保溫膜閃閃發亮,為澆築完成的混凝土墻保濕控溫。
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骨幹工程,平陸運河各個標段正在如火如荼推進。截至7月11日,平陸運河項目累計完成形象投資565億元、土石方開挖2.87億立方米、完成船閘主體混凝土澆築584.6萬立方米,這條世界級運河已雄姿初現。
工程質量的保障離不開嚴格監督。“我們深化運用‘147’監督模式,即1套聯動機制、4個同步、7個流程監督,共開展監督檢查2000多次,立案37件,處分30人,推動整改問題2755個。”自治區紀委監委平陸運河建設駐點監督小組組長張錦奎介紹,該模式將廉潔風險防控嵌入設計、招標、施工全流程,用“清廉力量”為運河建設保駕護航。
平陸運河開工建設以來,我區紀檢監察機關立足責任落實過硬、內控機制過硬、外部監督過硬,探索創新監督模式,構建嵌入式、全過程、具體化監督格局,持續織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監督網絡,為平陸運河優質工程、綠色工程、廉潔工程建設提供堅強保障。(記者 岑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