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天等縣的田間地頭,一台集鍘碎、揉搓、噴菌、打包功能於一體的流動式秸稈加工車正忙碌作業,曾經被當作“生態包袱”的秸稈,經加工後變身優質青貯飼料,直供周邊養牛場。這是天等縣以“秸稈養畜”為核心,打造富硒肉牛循環經濟産業鏈的生動場景。依託“飼草保障+富硒稟賦+産業基礎”三重優勢,天等縣讓肉牛産業成為撬動縣域經濟的黃金支點,2024年肉牛飼養量達15.86 萬頭,穩居廣西前三,年産值突破17億元,帶動1.2萬農戶端穩“養牛飯碗”。
流動加工車破解飼草難題 秸稈變廢為寶促增收
天等縣77%的土地富含硒元素,水稻、玉米、甘蔗連年豐産,年産秸稈24.9萬噸,可收集量達22.67萬噸,牧草種植面積超1.2萬畝,飼草資源得天獨厚。但山區地形曾讓秸稈收儲加工成為難題。
2024年,廣西農業農村廳派駐天等工作隊創新培育職業收草人,量身定制流動式秸稈加工車,實現秸稈“田間地頭即加工”。
“現在加工車開到家門口,一噸秸稈能賣400多元!”農戶農志元説。流動加工車不僅讓秸稈變廢為寶,更讓職業收草人年創産值10多萬元,帶動農民戶均增收400元,飼料成本降至0.1元/斤。天等縣盛典村駐村第一書記藍子峰感慨:“收玉米的季節,路邊都是打包好的草料,牛場飼料堆成小山,這就是秸稈變黃金的真實寫照。”
目前,天等縣已構建起飼草生産、加工、儲存、流通、銷售全産業鏈一體化格局,2024年累計收草36萬多噸,産值1.4億多元,實現秸稈綜合利用率90%以上。

天等縣盛典村

秸稈加工成青貯飼料
富硒循環閉環構建 生態經濟雙向增效
天等循環經濟的精髓,在於“富硒”與“循環”的深度融合。走進天等縣肉牛養殖場,利木讚、西門塔爾等優質肉牛正享用着富硒秸稈飼料;而養殖場的牛糞經發酵後,成為水稻、牧草種植的“營養餐”,形成“秸稈養畜-牛糞還田-品牌增值”的良性閉環。
“甘蔗尾葉、玉米稈加工成富硒飼草喂牛,牛糞變有機肥種出富硒米和牧草,富硒牛肉每公斤比普通牛肉貴3元左右。”當地農業部門負責人介紹,這一閉環不僅提升了農産品品質,更催生“富硒米”“富硒牛”雙品牌聯動。

天等富硒肉牛養殖
在國家認證的A級屠宰場——天等上食肉牛屠宰場,綠色經濟鏈條持續延伸。這裡安裝的2條固廢處理生産線,將養殖、屠宰固廢轉化為商品有機肥;智能屠宰車間配備智能空調、排酸庫、冷庫等設施,每塊肉品都經官方獸醫和專業肉檢員雙重檢驗。“消費者可以放心購買天等富硒牛肉。”屠宰場負責人周世滿説。天等縣通過這一循環模式,真正實現了“生態包袱”向“綠色財富”的轉變。
市場樞紐+粵桂協作 全産業鏈活力迸發
2021年,天等縣建立崇左首個大型牲畜交易市場——興宏市場,作為産業鏈“中樞神經”,該市場周均交易千頭牛,累計交易量達25萬頭,銷售額超30億元,高效連接供需、整合資源。

興宏市場
粵桂協作為産業注入強勁動能。廣東江門市蓬江區從技術、資金、渠道、加工四維度發力,2021—2024年累計投入財政協作資金4500萬元,引入“生態欄舍+微生物”養殖模式,建設標準化牧場;組織企業參加廣東展銷會,拓展832平台等線上線下渠道;2023—2024年引進2家廣東深加工企業,補齊冷鏈加工短板。
如今,天等縣肉牛産業已帶動3.1萬人就業增收,其中脫貧戶6000多戶。在産業規模上,2024年全縣擁有1.2萬養牛戶、187個養殖小區,肉牛飼養量從2021年的10.82萬頭躍升至2024年的15.86萬頭,增長勢頭強勁。全縣牛産業發展態勢良好,2024年農作物播種面積為99.2 萬畝,為肉牛養殖提供了堅實的飼草保障。
下一步,天等縣將深化“草料本地化、品種良種化、産品品牌化”戰略,持續深挖富硒資源潛力,讓這片“硒”望之地的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廣。(譚正賢 劉光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