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柳州職業技術大學的實訓室裏,印尼訂單班學生何雨中正專注調試機器人,下個月,他將進入柳州國軒電池有限公司實習。“實習完後我想去國軒工作。”何雨中表達對未來工作的嚮往。
近年來,廣西職業教育加速轉型,從服務中資企業“走出去”,到主動構建職教標準、搭建合作平台、輸出人才資源,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借船出海:跟着企業闖東盟
柳州職業技術大學國際交流處處長韋林華介紹,2021年,學校聯合柳工集團、泰國正大管理學院,建立國際工匠學院,開創“企業設備與就業+柳職大標準與認證+海外院校場地與教學”的訂單模式,專為柳工亞太市場培養售後服務人才。

柳州職業技術大學訂單班學生在實訓室操作機器人。李宇安 攝
該模式取得成功後,柳州職業技術大學將其複製至印尼、越南,今年還延伸到非洲加納。“我們啟動了學歷教育的訂單培養,有‘1+1+1’三年制大專和‘2+1+1’職業教育本科。”韋林華説,“以印尼訂單班為例,學生畢業後的工資與他們本國的本科生相比高出一截。”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則探索出“四精”(精招、精教、精放、精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我們主動對接走出去的中資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該校黨委書記李林説,目前已輸送27名優秀畢業生到華電集團的額勒賽下游水電站項目工作。
柬埔寨留學生林淑清在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攻讀電力專業。“我對電力感興趣,中國現在電力發展很好,家人推薦我來這裡讀書,這裡是很好的選擇。”她用流利的中文説,“畢業回國後,我想把這裡的情況介紹給更多的人。”
如今,廣西20多所職業院校協同行業企業走進東盟國家,服務機械製造、紡織、建築工程等行業企業在海外發展,成立47個海外培訓基地,為企業培訓技術工人年均超1萬人次。
造船出海:標準輸出築根基
“我們不僅輸出課程標準,還通過‘中文+職業技能’培訓,幫助當地培養懂技術、會漢語的本土人才。” 李林介紹,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已開發出《水電站機電技術應用》等“英語+”“越南語+”優質課程、教材和培訓資源包40余項,輸出《節水灌溉技術》等教學標準44項,累計培訓東盟國家技能人才近5000人次,為中資企業海外發展提供“人才護航”。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與華電額勒賽公司聯合開展“中文+水電職業技能”培訓。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供圖
柳州職業技術大學牽頭成立了中國—印度尼西亞職業教育産教聯盟,目前聯盟成員已發展至147家。其中有80所中國職業院校、49所印尼院校、18家中印尼企業。依託聯盟可以為印尼的職業教育標準和教學資源的升級提供整體化的解決方案。
“前段時間我們和印尼達成了一些成果,印尼認可中國三年制大專文憑,僱主接受即可認定。並且只要中國院校和印尼院校達成共識,就可以開展雙學歷教育。”韋林華説。
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依託中國—老撾合作農作物優良品種試驗站及現代工匠學院,培訓當地農業技術人員,助力老撾培育優良農作物品種,為老撾農業産業轉型升級貢獻“廣西智慧”。
廣西職業院校從“培養出海人才”到“出海培養人才”,由“借船出海”變為“造船出海”,助力東盟國家職業院校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滿足東盟出海中資企業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高層次屬地化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協同發展:構築開放新高地
在輸出職教標準的同時,廣西通過整合資源、搭建平台,推動構建職業教育國際合作新格局。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組建了中國—東盟能源職業教育聯盟,與柬埔寨等7個東盟國家開展交流合作,多元協同共建海外基地,與東盟國家共建“桂水工坊”5個,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抱團發展,助力打造面向東盟水電職業教育開放合作創新高地。
“每年我們會舉辦英語授課比賽,獲勝老師將優先派往國外工匠學院或參與境外辦學項目,以此推動學校國際化能力提升。”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對外交流中心主任李嫦妮説。
“我們也要加強與西方國家的交流,同時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共享我們的模式。”韋林華介紹,當共享標準的時候,我們就會反過來審視自身標準的合理性,這也將倒逼學校進一步加強專業內涵建設。
廣西推進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已完成專家庫建設,擁有入庫中外方專家近800人。與外方合作院校、企業共建共享316項國際標準,合作開發國際化教材71本,共建共享國際化課程158門。
截至2024年底,廣西4所高職院校入選國家“雙高”行列,廣西職業院校在2024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斬獲149項獎項,依託17所中國—東盟現代工匠學院,累計開展技能培訓3.2萬人次,舉辦技能比賽21場,累計招收學歷生500多人。(李宇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