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西永福縣創新思路,針對部分低窪水田春季易受澇害,導致傳統水稻種植風險高、效益低的難題,探索出一條“春種青貯玉米—優質晚稻—秋冬蔬菜/綠肥”的循環農業新路徑。

青貯玉米成熟期,農機作業幫助青貯玉米大面積采收。陶尚林 攝
低窪水田難種植,青貯玉米“勇挑重梁”。永福縣有近20000畝低窪水田,以往種植早稻,往往在孕穗期至齊穗期易受到洪澇的危害,易遭受減産甚至失收的災情,影響糧食生産安全。
面對夏澇威脅,永福縣引導農戶在低窪田塊大膽改種生育期短、耐澇性較強的青貯玉米,利用春季雨水相對充沛的特點搶抓農時,完善田間排水設施。青貯玉米生長迅速,能在夏季汛期來臨前完成收穫,避開澇災高風險期,確保春季生産穩定。
今年夏季,成片的青貯玉米迎來豐收,機械化收割粉碎作業高效進行,為養殖業提供了大量優質飼料。永福縣榮鑫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定發説:“我們合作社在羅錦鎮高崇村神灣屯流轉了260畝低窪田,在縣農業農村局的指導下,採取春種青貯玉米+優質晚稻+秋冬菜的模式進行開發。6月底開始收青貯玉米,畝産量接近5000公斤,開了個好頭,也給群眾解決低窪水田春種難題做了個榜樣。”
玉米水稻循環輪作,銜接有序效益提升。青貯玉米夏收後,田地經過短期休整,迅速轉入優質晚稻種植。晚稻收割後,田地並不閒置,農戶根據需求種植越冬蔬菜或綠肥作物。蔬菜可增加經濟收入,綠肥則能翻壓還田,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因春季種植玉米可能帶來的土壤養分變化,為來年生産打基礎。
永福縣推廣站站長陶尚林説:“低窪水田春種青貯玉米取得初步成功,留下的玉米秸稈殘茬量也很大,還田耙漚後極大地提高了土壤有機質,有利於培肥土壤,促進下季農作物健康栽培,達到化肥農藥投入減量增效的效果,幫助農戶增産增收。我們爭取用兩到三年的時間,將這一模式推廣到全縣低窪水田,保護群眾種植糧食的積極性,為糧食生産安全貢獻力量。”(向海林 劉玉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