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廣西河池市宜州區下枧風雨橋(李增英 攝)
近日,廣西宜州龍江河畔燈火璀璨,山歌悠揚。第十五屆劉三姐文化旅游節在此啟幕,這場承載着“歌仙”文化基因的盛會,吸引了全國游客共赴山歌之約,成為宜州展示文旅融合成果的重要窗口。從北京坐36小時硬座趕來的游客劉朕龍的故事,恰是這場文化盛宴打動人心的縮影——“奶奶是劉三姐的忠實粉絲,我想把開幕式視頻帶給病床上的她看。”
跨越千里,只為一場山歌之約
“去年在劉三姐故里景區,演職人員聽説我從北京來,當場編了首‘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的山歌,特別溫暖。”劉朕龍回憶道,“今年我特意帶着愛人韓寶龍來圓夢。”劉朕龍的講述中,藏着宜州文旅最動人的故事。為滿足奶奶對“劉三姐”的情結,這對山東籍夫婦輾轉千里,遭遇強降雨仍堅持等待演出,在宜州區委宣傳部協調下獲得演出票。“感受到春天般的溫暖”,這句感慨背後,是宜州以文化共情構建的游客黏性。

圖為三姐故里景區的文藝展演
數據顯示,本屆文化旅游節跨省游客佔比達35%,其中超六成游客因“劉三姐”IP慕名而來。正如宜州區委負責人在致辭中所言:“劉三姐的歌聲穿越時空,深深烙印在宜州人的血脈中,也讓‘歌海’之名享譽四方。”這種文化穿透力,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旅游吸引力。
文化打頭陣,産業開新局
在河池市第四屆文旅大會的交流發言中,宜州區委、區人民政府勾勒出宜州文旅融合的“四梁八柱”:以“一核兩帶三區”規劃為綱,構建“文化為魂、旅游為體、産業為基”的發展矩陣。
引入社會資本8.5億元,完成劉三姐故里等景區提質改造,構建多元投入機制。目前共建成4A級旅游景區4家、3A級旅游景區2家、星級鄉村旅游區7家景區串珠成鏈,形成“山水聯動、古今交融”的全域格局。

圖為劉三姐故里景區
非遺活化讓古老歌謠煥發新生。《歌仙歸來》實景演藝、《歌海尋仙》VR 劇場、全國首個“歌謠 + 研學”基地(劉三姐研學小鎮)構成體驗閉環,年營收破千萬併入選國家自然教育基地。産業跨界則讓桑蠶文化實現價值躍升,投資1.2億元打造的桑蠶文化主題樂園,完善“文化展示—工藝體驗—産品消費”産業鏈,開髮絲綢文旅産品50余類,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綜合收入6億元,帶動千人就業,完成“傳統繭絲”到“文旅IP”的轉型。投入2.7億元建設龍江北岸濱江公園,投入3000萬元改造城北體育中心,積極承辦環廣西自行車世巡賽等國際賽事,布局休閒運動、星空露營、美食燒烤等業態,打造“運動康養+賽事經濟”特色模式,帶動消費達2000萬元。讓游客在山水間感受“人間有味是清歡”的閒適。
古今融合,傳承文化新花樣
宜州的文旅融合,深植於對歷史文脈的深度解碼。修繕山谷祠、四牌樓等遺跡,開發“北宋雙星”和“重走徐霞客路”研學線路,讓馮京狀元文化、黃庭堅詩詞文化從“靜態展示” 走向 “活態傳承”;以浙大西遷辦學歷史為紐帶,設立感恩基金、共建研發中心,實現“文軍長征”精神與産業發展的雙向賦能。

圖為廣西最大的壽字碑刻“南山壽字壁刻—徐國環”
在懷遠古鎮,30余家非遺工坊構成“非遺+文創+餐飲”業態集群,三姐香粽等特産形成 3億元産業鏈;“九街十八巷”裏,民俗展演常態化舉辦,讓游客沉浸式感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共生。“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活起來”,宜州正以創新實踐讓千年文脈與現代生活同頻共振。
數字助力,提升生活新溫度
“300萬元升級游客集散中心,35公里旅游綠道串聯景區,改造景區連接公路8條,新增星級民宿7家、旅游驛站15處,全面提高游客便利度與舒適度。”是宜州區旅游的配套升級,背後是宜州對游客體驗的極致追求。500人次旅游人才培訓、100余名非遺傳承人培育,為産業注入持久動力;“寵客計劃”對粵黔游客、學生實行景區折扣,“宜州之夜”夜間經濟集聚區帶動餐飲住宿消費增長50%,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434萬人次、旅游總消費50億元的成績單,印證着服務升級的實效。
值得一提的是,游客劉朕龍在採訪中提及:“河池受災時,我想為當地百姓捐贈,宜州工會雖婉拒卻讓我感受到政府與民眾的連心。”這種雙向奔赴的溫情,恰是宜州文旅最動人的底色。
展望未來,交出文旅三份答卷
本次文化旅游節不僅是一場視聽盛宴,更是宜州文旅融合成果的集中展示。未來宜州將做好“深挖千年文化以文興城、引入社會資本推動AI賦能、豐富消費場景促進三産融合”三篇文章。讓文旅市場“火起來”、産業“強起來”、經濟“旺起來”。
當劉朕龍將開幕式演出視頻傳給病床上的奶奶時,老人眼中閃爍的光芒,恰如宜州文旅發展的縮影——文化的根脈深植於人心,旅游的活力綻放於山水。從千年古郡到“歌海宜州”,從文化共情到産業共融,從遺産保護到民生改善,宜州正以劉三姐文化為筆,在綠水青山間書寫着“詩與遠方”的答卷。(林秋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