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水河畔新風勁吹——從“國字號”榮譽看合山市精神文明建設實踐-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政務信息推廣 > 正文
2025 07/04 12:57:01
來源:新華網

紅水河畔新風勁吹——從“國字號”榮譽看合山市精神文明建設實踐

字體:

  紅水河畔,文明之花次第綻放。今年5月,合山市嶺南鎮裏蘭村榮獲“全國文明村鎮”,國家稅務總局合山市稅務局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單位”稱號,紅水河畔再添“國字號”榮譽,映照着合山深耕文明沃土的堅實足跡。

  近年來,合山市以文化浸潤塑形鑄魂,以移風易俗破舊立新,以志願服務溫暖人心,讓文明馨香滲透城鄉角落。

  夜幕初臨,嶺南鎮裏蘭村文化廣場霓虹閃爍。楊村屯的蒙彩霞正領着二十多名村民排練新舞步,汗水與笑意交融。“多虧村舞大賽,讓我這‘舞蹈小白’也能站上領獎&!”去年她帶隊在村舞大賽中獲得三等獎,帶動了越來越多的舞蹈愛好者加入其中。白天,她們在田間辛勤勞作,傍晚便不約而同地聚到廣場。舞步起落間,是對豐收的喜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新時代農民精神風貌的昂揚展現。

  裏蘭村的蛻變,是合山市以文化浸潤城鄉的縮影。近年來,合山市將文化設施建設與鄉土特色結合,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農家書屋等陣地,創新開展“理論宣講+壯師劇”“村BA+民族團結”等特色活動。2024年以來,合山市累計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2000余場,惠及11.5萬人次。

  走進北泗鎮新型公共文化閱讀空間,農業技術、文學經典等書籍琳瑯滿目,不少村民正在閱讀。“農閒時捧書細讀,精神頭更足了。”村民陳小藝説道。文化如細雨,無聲浸潤,文明種子在百姓心中生根發芽,精神家園日益豐盈。

  文化育人,更需新風引領。談起河裏鎮馬安村的變化,該村黨總支部副書記譚羅言坦言:“紅白事比闊氣、講排場的少了,厚養薄葬的多了,群眾的生活方式越來越文明健康。”通過推行移風易俗“五個統一”工作法、成立紅白理事會,馬安村的風氣明顯有所改善,村民思想觀念發生轉變,陳規陋習在春風化雨中悄然消融。

  移風易俗的實踐,正在合山多點開花。近年來,合山市創新打造“合美鄉風 文明光熱城”品牌,將移風易俗“五個統一”工作法納入村規民約,創作快板、三字歌等通俗易懂的宣傳作品,常態化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用群眾身邊的榜樣積極引導,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孩子的成績提高了,性格也開朗了,我們做家長的省心多了!”北泗鎮屯山村學生家長覃美潔提起村裏的“放牛娃的春天”公益課堂,讚不絕口。這個由合山市稅務局志願者發起的項目,不僅輔導孩子們功課,更通過心理關懷和興趣培養,讓留守兒童的心靈不再“留守”。兩年多來,130期課堂、3800餘人次的陪伴,志願者們用點滴行動詮釋着“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

  在合山,志願服務已成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載體。23419名註冊志願者、419個志願服務團體,通過1.2萬場次志願服務活動,將文明的種子播撒到城市的每個角落。他們不僅為特殊群體送去溫暖,更在潤物無聲中傳遞着文明理念,讓互助互愛成為城市的精神底色。11.5萬人次的受益群眾背後,是一座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文化廣場的歡快舞步、農家書屋的瑯瑯書聲、紅白新規的新風尚、公益課堂的歡聲笑語,紅水河畔處處詮釋着文明的底色。“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文明單位”的榮光,是過往深耕的見證,更是新征程的號角。合山這座“光熱之城”,將以務實行動持續擦亮文明底色,奮力書寫讓人民笑容更燦爛的幸福答卷。(羅姍姍)

【糾錯】 【責任編輯: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