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無人機來了,種田效率提高了嗎?
風吹稻浪,沃野芬芳。
隨着“嗡”的一聲機鳴,一架農用植保無人機在原地升空,俯身掠過眼前一片水稻田地。
6月中旬是水稻揚花/灌漿期。伴着嗡嗡的旋翼轉動聲,霧狀的藥液均勻地灑向稻田。
過去打藥全靠人工,一畝地要花兩個小時,現在有植保無人機,兩分鐘左右便能覆蓋一畝田地。在廣西廣袤的鄉間,植保工作正慢慢從“身上背”變成“天上飛”,無人機逐漸成為田間的“新主角”。
作為新質生産力的代表,以無人機為主的低空飛行器在農業生産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那麼,無人機來了,種田效率真能提高嗎?農民負擔能減輕多少?6月13日,記者走進田間地頭一探究竟。
南寧市隆安縣那桐鎮的機耕路上,00後飛手劉武任手捧無人機遙控器,輕推操縱桿,巨大的無人機帶着10米長的吊繩,“呼呼”騰空而起。
這位新農人正用他的新農具幹農活——無人機吊運南瓜。
與此同時,150米外的瓜田裏,三名采收工刀起瓜落,南瓜在他們身後堆成小山。采收工陳寶貴緊隨其後,負責將南瓜裝入巨大的吊裝袋,再接上無人機吊繩。
一袋80多公斤的南瓜隨即平穩升空,穿過田地運至卡車上方,無人機降低高度,吊繩自動脫鉤,南瓜輕輕落入車廂。
1分9秒!從無人機起飛到南瓜裝車,這個速度放在過去不可想象。一架大疆T70無人機的吊運能力是3噸/小時,人工則是0.5噸/小時——無人機吊運效率是人工的6倍!
“做活比以前輕鬆了,工錢也更高。”陳寶貴告訴記者,過去南瓜採下後,要用扁擔挑出瓜田,再一個一個拋上卡車,一天工錢200多元。如今,他只需專心裝袋、接吊繩,一天下來,到手的工錢比過去還多了四五十元。
“無人機吊運的工費比人工貴一點,但效率高出許多。”收購南瓜的商販符明站在地頭説,“總體算下來,還是用無人機划算。”
下午6時許,白天的吊運工作結束。劉武任算起了賬:一架無人機一天可吊運40噸南瓜,一噸南瓜運費120元,扣除油費、電池損耗等成本,今天的純收入超過2000元。
“我大學讀的是計算機專業,完全沒想到會有今天的工作。”這位00後笑言,“回家鄉當飛手的收入和成就感可比在城市當白領強。”
劉武任的父親劉洪戰是南寧市武鳴區的果農,家裏的60多畝沃柑一度讓他又愛又恨,農忙期雇工難的問題,一直困擾着他。第一次嘗試用無人機為果園做飛防,劉洪戰一家便嘗到了科技的甜頭:無人機作業效率是人工的20倍,一次可節省人工、農藥上千元。
此後,劉洪戰不僅買入無人機、考取駕駛證給自家果園施肥打藥,還帶着家人一起當飛手四處接單,“年輕人腦子靈活,飛得又快又準,很快打出了口碑,我們每天都能接到活。”
無人機的到來,讓手握遙控器的年輕人成了鄉村裏“最有力量的人”,也切切實實減輕了鄉親們身上的重擔。
“我培訓了近千名學員,大部分是像劉武任這樣,自掏腰包購買無人機給自家果園做防護的農戶。”廣西天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培訓教員黃運標説,無人機憑藉高效、精準、安全等優勢,已成為當地果農的“寵兒”。截至今年3月,該公司累計銷售約2000&&疆農業無人機,培訓4000多名持證飛手,其中近30%為返鄉青年。
一架植保無人機售價在3.5萬元至6.5萬元不等,農戶購買,會不會覺得太貴?
廣西天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鄧生科介紹,我國植保無人機和無人駕駛航空器已納入常規農機具補貼範疇,2025年購買單機最高可享受國家補貼1.44萬元,“買一台無人機來管理沃柑,可大大提高管理效率。目前,種植戶購買、置換新機的積極性高漲。”
當天,吃過晚飯,將無人機裝車,劉洪戰父子馬不停蹄驅車趕往武鳴區。他們調集了24架無人機要為沃柑果園做防治:“颱風‘蝴蝶’要來了,時間緊,3000畝果園必須及時打藥。”
夜空裏,一架架無人機再次“呼呼”起飛,在“雷達+多光譜相機”的多重保障下精準巡航。(記者 許丹婷 郭亞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