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余韻嫋嫋,師公戲面具神秘古樸,壯錦紋樣在指尖流淌生輝……在廣西南寧市武鳴區,承載壯族文化根脈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正煥發蓬勃生機,深度融入現代生活,繪就鄉村振興的動人風景。
2025年6月14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今年主題是“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當天,武鳴區舉辦了一系列非遺活動。

琳瑯滿目的非遺美食吸引眾多市民駐足體驗
武鳴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壯族歌圩等多項非遺瑰寶,文化底蘊深厚。武鳴區將非遺保護置於“文化強區”與鄉村振興大局,系統開展普查建檔工作,完善國家、區、市、城區四級名錄體系,&&保護條例,設立非遺保護專項經費,為古老技藝築牢傳承根基。
“非遺不能只存於名錄,必須‘活’在當下。”武鳴區文化館館長余燕鳴説。破解傳承斷層是非遺保護的核心命題,武鳴區大力實施傳承人培養計劃,通過“師徒制”和“非遺進校園”等方式,將歌圩、師公戲、壯族彩繡、傳統體育等非遺項目引入課堂。
“孩子們在學校學唱山歌、畫師公臉譜、拋繡球、打陀螺,興趣濃厚!”武鳴區太平鎮慶樂小學教師李紅蘭介紹道。目前,武鳴區擁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28項、非遺傳承人32名,建成非遺傳承教育基地32個,7所學校掛牌“尼達妮”合唱團培訓基地,文化自信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長。
非遺的生命力更在於創新融合。在伊嶺岩景區,游客不僅能欣賞喀斯特奇觀,還能沉浸式體驗學説壯話、學唱山歌等壯族民俗活動。“我們把非遺展演和體驗項目嵌入主要景區,使景區成為研學熱門地,同時拉動了周邊餐飲、民宿等産業的發展。”景區負責人黃波介紹。武鳴區還打造了多條以非遺為主題的文化旅游線路。
創新讓非遺釋放出更多經濟活力。在城廂鎮江濱社區的“納福彩繡手工坊”,繡娘們正飛針走線。工坊創始人、南寧市壯族彩繡技藝非遺傳承人陸蘭珍介紹:“我們將傳統紋樣創新應用於箱包、飾品,線上線下銷售良好,已成為特色的‘武鳴禮物’。”通過“工坊+合作社+農戶”模式,武鳴區已扶持建立3家此類非遺工坊,吸納300余名農村留守婦女和脫貧人口就業,人均年增收3萬餘元。“在家門口就能賺錢,還能守着老祖宗的傳統手藝,心裏特別踏實!”工坊成員梁大姐笑容滿面。

非遺服飾秀
為擴大武鳴非遺的影響力,武鳴區依託“武鳴雲”融媒體矩陣開設專欄,推出圖文和短視頻,持續擦亮“武鳴三月三”歌圩品牌;積極推動非遺項目“走出去”,讓傳統技藝在中國—東盟博覽會非遺共展等平台亮相。
“文化是根,也是振興的動能。”武鳴區文廣體旅局副局長蘇玲説,“我們用心守護非遺,不僅留住了壯族文化記憶,更激活了鄉村産業,拓寬了富民之路。未來,我們將持續深耕非遺富礦,讓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持久生命力。”(熊莉 卓素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