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起湄江畔——蒙山縣榮膺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工作綜述-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5 06/12 09:04:19
來源:廣西日報

文明風起湄江畔——蒙山縣榮膺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工作綜述

字體:

原標題:文明風起湄江畔——蒙山縣榮膺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工作綜述

  6月10日,在蒙山縣新圩鎮謝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裏談笑聲不絕於耳。只見有的老人坐在按摩椅上理療放鬆,有的老人坐在一起觀看電視節目。“我每天都來日間照料中心,這裡有伴聊天,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81歲的村民韋漢琴臉上洋溢着笑容。

  文明城市創建,最重要的是什麼?蒙山縣的答案——最重要的指標是民生,最重要的標準是民意。

  該縣始終圍繞“群眾盼什麼,創建就幹什麼”,讓老百姓的幸福感成色更足、獲得感更可持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是‘大棋盤’,講究謀篇布局,精準落子。”蒙山縣委書記張銀岳&&。

  上下同心,鮮有不克——

  在“一盤棋”謀劃之下,蒙山幹部群眾都成為了參與創建全國文明城的一分子:他們組建創城專班,明確創城專員,實現年度考核、績效考評、職級晉陞、提拔重用“四項挂鉤”;行業協會、快遞小哥、青年志願者等群體積極參與“蒙山是我家 創建靠大家”主題活動,號召廣大市民從光盤行動、垃圾分類等身邊小事做起,為城市奉獻着自己的溫度,精心呵護着城市的靚度。

  提升人居,為民出發——

  蒙山縣收集群眾意見建議2380余條,解決城鄉“斷頭路”、臨時節點市場、日間照料中心、公交車站(亭)等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1500余件。以關愛“一老一小一殘”等特殊群體為重點,深入開展關愛陪伴、健康義診等文明實踐活動7000余場次。

  從老百姓的需求出發,蒙山縣改建城鄉道路,改造老舊小區,大力推進農村改水、改路、改廁、改圈、改灶,建成8個公園和一批公共休閒綠地、健康步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見花,城在園中、人在綠中,文明城市的創建成果,切實轉化成人民群眾滿滿的獲得感。

  美美與共,協同共進——

  蒙山縣將文明城市創建與鄉村振興、生態文明、民族團結、傳統文化發展等工作融合推進,確保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發展協同共進。

  與鄉村振興融合。蒙山持續打造提升24個鄉村振興示範點,全縣獲“菜籃子”基地認證3個,農民增收勢頭更加強勁,農村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與生態文明融合。該縣探索出一條走“生態路”、打“山水牌”、吃“綠色飯”的實踐轉化路徑,相繼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家園林縣城等“國字號”榮譽。

  與民族團結融合。蒙山縣推動少數民族聚集區實現路通、水通、網聯,助力瑤繡、瑤醫瑤藥等少數民族文化産業蓬勃發展,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

  與傳統文化融合。該縣努力讓文物古跡、紅色資源與現代建築交相輝映,讓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在潤物細無聲中凝心鑄魂、賡續血脈。

  移風易俗,倡導文明——

  在西河鎮古排村,一場文明變革正在上演。該村通過“村民自治+多元化宣傳”模式,大力推行火葬,讓綠色殯葬理念融入鄉村文化。“省錢、省力,還節約了土地資源。”談起火葬的好處,古排村村民廖獻玲感慨地説。

  2023年12月以來,蒙山縣聚焦高價彩禮、厚葬薄養、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以全區移風易俗工作試點縣為契機,因地制宜推進移風易俗“五個統一”工作法深入民心,婚事新辦、白事簡辦、小事不辦蔚然成風,戶均年禮金支出明顯減少,看得見、摸得着的“減負清單”廣受村民稱讚。

  文明新風不僅要做“減法”,更要善做“加法”。在蒙山,“好人文化”蔚然成風,先後有57人獲全國級、自治區級精神文明建設個人獎項。榜樣引領,眾人追隨,“典型效應”向全縣延伸。

  群眾在哪,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聚焦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蒙山縣打造“湄水河畔話文明”新時代文明實踐精品示範帶、11條新時代文明風景線;聚焦解決養老育幼服務、基層文化惠民和空心村等難題,打造“點亮”“益起幫”“老村與老人”等暖心項目。5.3萬餘名志願者常年活躍在文明創建一線,帶動全縣23萬名居民共育文明新風。

  全國文明村鎮4個、全國文明單位2家、全國最美家庭(五好家庭)6戶……人人參與、多點開花,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協奏曲響徹蒙山大地。(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趙 超 通訊員 蒙慶潔 吳莉華)

【糾錯】 【責任編輯:牙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