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讓珠城更美好——北海市榮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綜述-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5 06/11 08:48:24
來源:廣西日報

文明讓珠城更美好——北海市榮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綜述

字體:

原標題:文明讓珠城更美好——北海市榮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綜述

  斑馬線前,車輛自覺禮讓行人;市井街巷,網格管理有條不紊;鄰里之間,人們互幫互助、和睦相處……漫步北海街頭巷尾,文明和諧的畫卷徐徐展開。

  2025年,北海榮膺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文明新風如夏日涼風,吹拂着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

  2015年,北海以“初生牛犢”之姿踏上創城征程。10年漫長的征途中,這座城市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前所未有的力度,向着文明高地邁進,實現了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蝶變躍升,越來越多北海人在一樁樁、一件件實事中,真切地感受到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文明創建究竟為了什麼?北海市委書記蔡錦軍的回答擲地有聲:“創城的根本目的,絕非為了爭得一塊金字招牌,更重要的是通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綜合競爭力,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質和生活質量,讓北海這座城市富有品質、充滿魅力、令人嚮往。”

  升品質,“精治”入微解難題

  幾屆創城,幾番艱辛。北海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歷程,是一部凝聚智慧與汗水的奮鬥史。

  創城初期,北海面臨着許多“成長的煩惱”:47家農貿市場如同城市“瘡疤”,677個“三無”小區臟亂差頑疾難除,佔道經營、亂停亂放等“城市病”反復發作……

  面對困境,北海市委、市政府以“幹就幹最好,爭就爭第一”的決心,將創建文明城市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盤子,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堅持“一把手”負責制,累計投入近14億元補短板,構建“黨政齊抓、全民參與”的創建格局。

  北海市印發《北海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意見》,精心組織實施創城“十大攻堅”專項行動、創城“十大提升工程”三年行動以及創城工作常態化管理等一系列行動,逐步健全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創城辦組織協調、部門單位各負其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創建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創城責任單位從數十個擴大到170余個,從僅有市直單位參與擴大到中直、區直駐北海市單位全部加入。這些舉措如庖丁解牛,切中肯綮,全面提升了城市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有效攻克了一批城市治理的盲區和盲點。

  夜市經濟是城市經濟活力的微觀呈現。據統計,北海市夜市每晚的營業攤位約有3000個,人流量達數萬人次。

  一邊是人間煙火,一邊是文明底線,如何點亮城市夜經濟激發澎湃消費活力的同時,也為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我們聚焦民生領域,構建了‘網格化+智慧化’的管理模式。”北海市創城辦常務副主任林德泉介紹,“通過劃定集中經營場所,設置攤位,實施‘路長制’和‘點長制’,以及市域社會治理網格化指揮中心&&的實時監測和調度,成功解決了佔道經營、亂停亂放等問題,年均解決群眾訴求超40萬件,群眾滿意率達98%。”

  不僅是夜市,將目光投向整個北海,城市治理的溫情處處可感。經過精心設計和細緻改造後的農貿市場分區規整、光線明亮、方便採買;敬老愛老公交專線途經市老幹部活動中心等老年人常去的站點,滿足老年人的多種出行需求;通過施劃3.4萬個免費公共停車位、推行背街小巷順向停車等措施,城市秩序煥然一新。

  一系列貼心之舉,讓城市治理的針腳更密,民心更暖。“流動攤販有了新家,街道整潔了。”市民李先生感嘆道。如今,流動攤販有序經營、交通井然有序、社區和諧安寧,城市在煙火氣中散發着文明的韻味。

  增顏值,海灣街區展新貌

  “城市更新不是推倒重建,而是讓老城區煥發新韻。”説起譚屋片區的改造效果,北部灣東社區黨支部書記覃愛林感慨萬分,“以前,譚屋村的居住環境破舊凌亂,很多居民都選擇搬離。”

  這個曾經“違章亂搭、雜物亂堆、車輛亂停”“居民出行難、街道管理難”的老街區,通過拆除兩萬平方米違建、推行街巷長制,啟動“星級文明戶”評比,逐步形成了居民“攀比”綜合素質,“流行”文明用語,摒棄不良習慣的新風尚。

  2023年9月,譚屋片區被評為廣西“最美街巷”,真正實現了“設施齊全、環境優美、交通順暢、管理有序、和諧文明”。

  環境變好了,老住戶們紛紛重新裝修入住。居民顧乃娟細數變化:“泥水路變彩虹道,垃圾角成議事亭,老榕樹下新增了健身器材,現在生活在這裡,幸福感滿滿。”

  十年間,北海投入1.95億元改造1259個老舊小區,惠及48萬人,投入11.84億元提升改造2219條背街小巷,惠及群眾42萬人。在銀海區電建村升級改造中,該市巧妙運用蝦米等元素點綴街頭巷尾,打造了電建村門樓、蝦米廣場、電建美術館、漁耕文化館等一批特色景觀景點,既留住鄉愁又注入時尚元素;“三無”小區水泵廠宿舍脫胎換骨,增劃停車位、增設充電樁、建造晾曬區、打造休閒小廣場,被評為北海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示範小區”。

  此外,天空的“無線美”也讓市民驚喜。北海的某老舊街區,曾經備受飛線的困擾。那時的街區上空,抬頭便是密密麻麻、雜亂無章的線纜,不僅嚴重影響城市美觀,還因部分線纜老化破損,給居民帶來諸多安全隱患。面對市區長達257公里的“空中蜘蛛網”,北海大力開展線纜整治行動,組織協調四大運營商協同作戰,累計完成線纜整治3.6萬次,“以前線纜垂到二樓窗口,隱患大,現在天空透亮了,居民也更安心了。”水泵廠宿舍居民蔣松良的感慨,道出12萬受益群眾的心聲。

  北海將生態文明建設與文明城市創建深度融合,不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蜿蜒668.98公里的海岸線和沿岸濕地是北海的“生態家底”。近年來,該市全面推行“灣長制”,將全市海域劃分為6個海灣單元,落實各級灣長200余名,整治海灘面積約279萬平方米,推動北海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達到100%,連續兩年排名全區第一;投資27億元啟動銀灘“6+N”項目建設,通過修復生態、夯實基礎、豐富業態,讓銀灘海灣保持清澄底色,該項目入選全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十年的堅持,北海舉全市之力繪製了一幅“房在園中,路在綠中,城在景中”的動人畫卷,讓無數來到北海的游客被“北海藍”“北海清”“北海綠”打動,流連忘返。2024年,北海旅游熱度持續攀升,全年共接待游客6120.6萬人次、同比增長16.6%,實現旅游收入783.9億元、同比增長18.1%。

  提氣質,塑造城市軟實力

  “文明創建的最高境界,是讓自律取代約束,讓善意成為習慣。”在文明交通勸導崗,志願者林小娟深有感觸。十年來,在“創城為民靠民”理念引領下,北海46.2萬名志願者組成了3632支服務隊,開展“創城有我,志願同行”等群眾性活動超3.5萬場次,人人成為城市文明的踐行者。

  “在路上走着,車輛都會主動禮讓行人,北海人真暖!”“新北海人”馬繹茹對這座城市的文明素質讚不絕口。在北海,文明已經深入人心,外化為人們的行動自覺。

  當市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志願服務就成為珠城新時尚。他們主動融入社區文明建設,熱心擔任網格員和小區“管家”;街道、社區和居民代表齊聚一堂,共同商議小區治理問題,從“袖手旁觀”到“拍手稱讚”,從“站着看”到“動手幹”,居民的主人翁意識日益增強,涌現出北海最美“的姐”陳少清等一批道德模範、身邊好人,全民參與的文明合奏曲在珠城唱響。

  城市因人民而美,人民因城市而興。文明創建讓北海實現了從“面子”到“裏子”、從“顏值”到“氣質”的昇華,激勵着越來越多人加入到描繪文明城市幸福生活“實景圖”的行動中來。

  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涵養了北海的城市氣質,彰顯了城市發展的“軟實力”。北海將文明創建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政務服務“簡易辦”改革讓審批時限壓縮82%,營商環境實現廣西評估“七連冠”;獲評國家衞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等23項國家級榮譽。

  “創城不是百米衝刺,而是久久為功的馬拉松。創城這場長跑,淬煉了幹部的實幹擔當。”北海市創城辦督查隊長陳傑是第一批創城專幹。他坦言,6年一線歷練,從“小白”成長為“專家”,見證了一批幹部在創城攻堅中脫穎而出,也見證了文明理念在北海城鄉深深扎根。

  當前,北海正處於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大有可為的機遇期,天時地利人和,心齊氣順勁足。189萬北海人民正迫切需要這樣一面精神旗幟引領方向,勇開新局。

  “北海市將以此為新起點,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系統構建常態化、規範化管理體系,不斷鞏固和發展創建成果,推動文明創建從階段化創建到常態化治理邁進,從‘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的實質性轉變,讓越來越多的北海人民為生活在北海而自豪。”北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鄭定雄&&。

  當千年絲路古港遇見現代文明之光,北海用十年砥礪印證:文明城市創建不是終點,而是品質生活的新起點。正如北部灣的潮水日夜不息,珠城的文明追求永無止境。這座向海而興的城市,正以文明為帆,駛向更加壯闊的蔚藍未來。(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蔣璐陽 通訊員 陳 慧 忠一平)

【糾錯】 【責任編輯:牙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