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基礎性、系統性工程,需統籌推進、久久為功。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是邊疆治理的重要手段,必須緊緊抓住這條主線。”
“通過培育特色産業、激活新興産業、升級傳統産業,我國邊境地區正在構建多元互補、協同發展的現代産業體系。”
“開放為固邊打下經濟基礎,固邊是開放的前提和保障。邊民能致富、留得住,邊疆更加穩固。”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康喆
地處我國西南邊陲的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與緬甸接壤,全縣邊境線長140多公里。曾經,在班洪鄉芒庫村老支書俄松心中,一碗“雞肉爛飯”是山裏人待客的奢侈品。
打贏脫貧攻堅戰,俄松和村民們的生活從此餐餐不缺肉。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2021年11月,雲南全面啟動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2022年11月,雲南推動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向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邁進;2024年5月,雲南啟動打造邊境幸福村升級版。從“小康”到“幸福”再到“幸福升級”,邊境村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特色優勢産業,促進村民致富增收。
如今,佤族雞肉爛飯製作技藝成為雲南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是游客們必點的名小吃。俄松和村民們的生活越過越興旺。
邊境興、邊民富、邊防固,邊疆治理歷來是要緊大事。
“‘邊’和‘民’,是興邊富民兩大關鍵詞。興邊富民重點是算好民族團結、本固邦寧的政治賬、民心賬。”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興邊富民戰略研究院教授王飛説。
推進興邊富民、穩邊固邊,大力改善邊境地區生産生活條件,完善沿邊城鎮體系,支持邊境口岸建設,加快抵邊村鎮和抵邊通道建設是“十四五”規劃中重要部署。我國推動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高質量發展,把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作為鮮明主線,做實做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項工作;加快邊境地區産業結構調整,帶動邊疆地區群眾就業增收;支持邊境地區打造高水平開放平台,邊疆地區安定和諧局面更加鞏固。
數據顯示,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廣西、雲南、西藏、甘肅、新疆等邊疆9省區2023年地區生産總值17.49萬億元,經濟總量佔全國比重達13.9%;同年邊疆地區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8萬億元,佔全國比重為6.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218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196元。
“凝心鑄邊、産業興邊、文化潤邊、民生惠邊、互嵌實邊、開放活邊、固防強邊、協同建邊……隨着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深入推進,邊境地區經濟總量躍上新&階,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沿邊開發開放水平穩步提高,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各族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鑄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所長范恩實説。

廣西靖西市新靖鎮東利村周邊待收的稻田(2023 年 10 月 4 日攝) 新華社發(趙京武攝)
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縣與越南接壤。這裡的伉偭小鎮社區是個典型的多民族互嵌社區:居住着苗族、瑤族、傣族、漢族等多個民族的2000多名群眾。
鄰里間有事相互幫忙,逢年過節相邀一起慶祝……居住環境融合、日常交流增多,讓社區裏各族群眾之間的感情日益深厚,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在我國,邊疆地區與民族地區在地理空間、人口構成、文化特徵等方面高度重疊——我國的陸地邊界與14個國家接壤,陸地邊境線長達2.2萬公里,其中1.9萬公里分佈在民族地區;在約197萬平方公里的邊境地區,生活着2300多萬各族群眾。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基礎性、系統性工程,需統籌推進、久久為功。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是邊疆治理的重要手段,必須緊緊抓住這條主線。”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尖説。
強化黨建引領,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基礎。
實現基層黨組織全覆蓋,雲南2023年啟動建強邊疆黨建長廊三年行動計劃,抵邊村民小組黨員“空白村”全面清零,新發展黨員數量不斷增加;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廣西壯族自治區寧明縣在1086個自然屯主要路口設置“黨員地圖”欄,邊民遇到“急難愁盼”可&&屯裏黨員;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在邊境蘇木鎮,建立“鎮黨委+嘎查黨支部+駐地軍警部隊和派出單位黨組織”的黨建聯合體,形成黨組織統一領導、各類組織協同、廣大群眾參與的邊境基層治理新局面。
緊貼民生推動發展,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濟基礎。
一方面,加強邊疆地區交通、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挖掘邊疆經濟潛力。2021年12月,北起中國雲南昆明,南至老撾首都萬象的中老鐵路開通,國內段惠及沿線多個民族聚居區。2023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寬帶邊疆”建設的通知》,充分發揮寬帶網絡基礎設施支撐和賦能作用。“一系列重大項目的實施,着力補齊邊疆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短板,為邊疆地區發展特色産業、實現共同富裕打下堅實基礎。”范恩實説。
另一方面,邊境地區持續推動民生改善,發展成果由各族群眾共享。在廣西,2023年啟動實施邊境地區教育提升工程,集中優勢資源對邊境地區200所薄弱學校開展組團式教育幫扶;在雲南,25個邊境縣醫院於2024年10月組成“國門醫院聯盟”,提升邊民“家門口”就醫質量;在西藏,“十四五”期間實施21個邊境縣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7198套(戶),確保邊民住房安全,等等。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礎。
着力加強文化潤邊,國家民委聯合文化和旅游部、中國社科院、國家文物局開展邊境“五個共同”中華民族歷史觀宣教長廊建設,已形成雲南西雙版納、內蒙古包頭兩個宣教長廊節點;促進語言互通,以民族地區幼兒園為例,已基本實現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開展保育教育活動;促進民族文化繁榮發展,各地結合獨特資源打造傳統節慶IP,比如“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活動持續開展,各族群眾在節日盛會中共享共樂,等等。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興邊富民的根本保障。‘十四五’期間,邊疆地區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持續增強。”王飛説。
産業興邊碩果纍纍
位於我國大陸最東端的黑龍江省撫遠市,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市航道距離僅65千米。這裡,也是我國最大的蔓越莓種植基地。
當地日照充足、氣候冷涼濕潤,為蔓越莓生長提供了理想環境,小紅果變身致富“小金果”,當地涌現出蔓越莓種植、採摘、餐飲等多種創收渠道。2024年,蔓越莓種植規模達4200畝,鮮果産量達3000噸,銷售收入8000萬元。
我國邊疆地區具有獨特地緣優勢和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我國推動加快邊境地區産業結構調整,“十四五”時期以來,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少數民族發展任務)累計下達邊疆省區252億元,支持特色農牧業、民族手工業、旅游業等興邊富民産業加快發展。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雲南在“十四五”期間,全省25個邊境縣(市)創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21個、國家農業産業強鎮7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産業園1個,促進農村居民特別是邊境人口持續增收。地處我國東北部邊陲的遼寧省東港市,依託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大力發展草莓産業,去年底入選首批遼寧省特色農業縣。目前,該市草莓種植面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鮮果年産值超60億元,帶動約10萬農戶增收。
綠色産業激發新動能。一些邊境地區一手抓清潔能源發展,一手抓生態治理,探索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新路徑。位於我國北部邊疆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借助豐富的風光熱資源建設160萬千瓦光儲+生態治理項目,投産後預計年營業收入可達7.25億元。廣西那坡縣與越南接壤,當地借助豐富的風能、太陽能資源開展“千家萬戶沐光行動”,目前已完成0.4千伏分佈式光伏用戶並網617戶,助力農村居民利用閒置屋頂增收、創收295.58萬元。
推進文旅重點項目建設。2023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面向陸地邊境縣人民政府(包含邊境團場),啟動邊境旅游試驗區、跨境旅游合作區申報,為邊境縣推動特色文旅品牌“出圈”帶來新機遇。在其帶動下,邊境旅游産業日漸火熱。去年10月,位於廣西大新縣德天村的中越德天(板約)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區正式運營,中越兩國游客可持護照或&&境通行證在合作區內實現“一日游兩國”,村民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目前,德天村有102戶家庭直接從事民宿、餐飲、竹排經營等旅游相關工作,平均每戶實現年增收5.8萬元。
“通過培育特色産業、激活新興産業、升級傳統産業,我國邊境地區正在構建多元互補、協同發展的現代産業體系。”范恩實説。
邊陲末梢成開放前沿
邊疆地區是我國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的重要節點。
“十四五”時期以來,邊疆地區持續發揮地緣優勢,將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與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緊密結合,不斷提升對外開放能級。曾經的邊陲末梢,日益變為開放前沿。
打造形態多樣的開放高地。邊疆各省區結合自身區位優勢與發展需求,形成各具特色的對外開放路徑。雲南努力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持續加強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內蒙古積極構築“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加快建設滿洲裏綜保區鐵路專用線、甘其毛都公路口岸大橋等關鍵基礎設施項目,等等。
開放平台載體多點開花。截至2024年12月,我國邊疆9省區共有9個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18個邊境經濟合作區、3個跨境經濟合作區、7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片區)、5個綜合保稅區、2個邊境旅游試驗區和1個跨境旅游合作區,成為邊疆地區對外合作的重要載體和興邊富民的有效支撐。
口岸建設提速便利互通往來。2021年9月,海關總署公布《國家“十四五”口岸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對接我邊境省區既有重要公路、鐵路、水運和民航運輸樞紐,推動形成重點樞紐口岸、物流節點口岸、便捷運輸通道為一體的邊境口岸開放體系”。近年來,我國邊境地區加快口岸建設。雲南2022年由昆明市託管西雙版納州磨憨鎮,共同建設國際口岸城市。省會昆明和邊城磨憨分別位於中老鐵路國內段兩個節點,此舉進一步放大了中老鐵路輻射效應,帶動提升口岸通關效率、通行能力。
邊貿互市繁榮煥發新活力。2024年11月,商務部印發《關於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提出“積極發展邊境貿易,推進邊民互市貿易進口商品落地加工”,助力邊境地區充分利用境內勞動力、自然資源,帶動産業落地、邊民增收。
位於雲南省麻栗坡縣的天保口岸是連接中國與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麻栗坡縣重點發展落地加工産業,落地加工商品品類自2023年至今已從4種增加到14種。2024年1至11月,天保口岸完成邊民互市貿易貨值19.79億元,帶動邊民200餘人直接就業,實現純收入1200萬元,人均純增收2000余元。
隨着邊境地區開發開放水平的穩步提高,沿邊群眾吃好“邊貿飯”,安心穩邊守邊。“開放為固邊打下經濟基礎,固邊是開放的前提和保障。邊民能致富、留得住,邊疆更加穩固。”朱尖説。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邊疆地區一個都不能少。從天山腳下到彩雲之南,從雪域高原到草原牧區,一幅“邊民富、邊關美、邊境穩、邊防固”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現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