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條循環經濟産業鏈的綠色密碼
5月的北海鐵山港,海風輕拂海岸線。遠處,裝載着鋁土礦的貨輪緩緩靠岸;近處,智慧電廠將煤炭轉化為清潔熱能,為鋁産業輸送動能。
這裡是廣西投資集團北海臨港循環經濟産業園——首個由廣西本土企業自主投資、建設、運營的臨港型鋁産業鏈集群,正以創新驅動書寫傳統産業轉型升級與循環經濟發展的新答卷。
從“能源短缺”到“綠色樞紐”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向海方可圖強,開放才有發展。
臨港産業壯大,則向海經濟繁榮。廣投集團錨定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以廣投北海電廠為能源協同基礎核心,以海外鋁土礦資源為供應鏈抓手,以綠色生態鋁項目為産業支點,串聯港口物流優勢,以産融投協同發展綜合施策,全力打造“前港後廠”“港産城一體化”的臨港循環經濟産業園。
5月25日,臨港循環經濟産業園內,廣投臨港工業公司20萬噸散貨碼頭試運行。後續裝載幾內亞鋁土礦的貨輪抵岸後,鋁土礦將通過傳送棧道,直抵近在300米外的氧化鋁工廠,實現“礦—港—廠”全程無縫銜接。氧化鋁工廠生産所需熱能,均來自園內先期建設的廣投北海電廠。
“過去北海缺電少煤,現在我們建成了北海清潔能源樞紐。”廣投北海電廠主任工程師羅世斌見證了電廠蝶變。上世紀90年代,在沿海開放和建設浪潮下,電力供應不足成為當地産業發展的瓶頸。進入21世紀,北海電廠一期機組順利建成投産,但二期並非一帆風順。
“2019年底,廣投集團控股北海電廠,全力支持二期建設,為産業結構調整、臨港産業布局和向海經濟發展邁出重要一步。”廣投北海電廠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丁有成&&。
2024年一季度,北海電廠二期兩台660兆瓦超超臨界發電機組順利投産,攻克了傳統火電企業面臨的污染難題,能耗、環保指標排放達到全國領先水平。二期超超臨界發電機組與一期兩台320兆瓦燃煤發電機組構建起廣投臨港循環經濟産業園的能源核心,四台機組年發電量可達100億千瓦時,每年可為綠色生態鋁項目提供340萬噸蒸汽。這種“發電+供熱”的雙軌供能模式,大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看著煙囪中融入藍天的白色蒸汽,羅世斌感慨:“電廠在綠色發展道路上越走越穩,未來充滿希望。”
追新逐綠做優循環經濟
5月23日,在廣投北海電廠全自動化無人值守圓形煤場中,煤炭經電廠自有的5萬噸碼頭送煤皮帶輸送而入。煤控室內,鬥輪機值班司機彭鋒在電腦上精準定位煤種、輸入煤量後,輕點“自動取料”按鍵,便能通過智慧煤場系統遠程上煤。
這是目前廣西最大的圓形煤場。相較於以往人工現場操作鬥輪機、爬上煤堆頂部手工盤煤的高強度作業模式,如今電廠打造“無人值班、少人值守”的智能化管控平台,通過大數據分析、AI、數字孿生、三維可視化等“人工智能智慧因子”,為傳統煤場裝上“智慧大腦”,實現設備運維、煤場管理、生産調度全流程智能數字化。一期煤場及圓形煤場全程自動化,操作人員只需通過控制平台查看煤場信息、鬥輪機運行參數、報警信息、自動操作畫面和視頻監控系統等,即可實現對鬥輪機的遠程監控管理,取煤效率提升30%以上。
智慧煤場僅是廣投北海電廠追求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縮影。在“雙碳”(碳中和、碳達峰)目標引領下,電廠二期在立項之初就自覺對標行業先進,配備高效的煙氣除塵、脫硫、脫硝裝置,確保污染物排放遠低於國家標準;優化機組熱力系統,回收餘熱用於供熱,兩台機組同時供熱量達1980噸/小時,為廣西單機供熱能力最強的機組,累計獲得35項專利,創新研發的煙氣餘熱回收技術,將原本浪費的餘熱通過供熱管網輸送給周邊臨港産業園區企業。
廣西新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便是這一創新成果的直接受益者。這家以碳四深加工為核心産品生産三甲基戊烷的民營企業,自投産以來一直依託北海電廠直達廠區的供熱管網蒸汽開展生産。該公司黨支部書記李孟介紹:“公司正常滿負荷生産時,每月用蒸汽1.3萬噸左右,相比自建設備節省了大量維護和運維成本,實現了降本增效。”2025年,該公司計劃新增投資擴建,將年産能從15萬噸提升至22萬噸。
此外,廣投北海電廠每年還將鐵山港區造紙企業3萬噸造紙副産品“白泥”用於煙氣脫硫,年節約成本200萬元,固廢得到循環利用。
在廣投北海綠色生態鋁項目建設現場,“AI+製造”正加速落地。針對氧化鋁生産流程高危、高溫、重復性勞動密集等特點,項目重點研發巡檢機器人、爬壁機器人、機器人電子皮膚智能裝備,實現生産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減少人工操作帶來的安全風險,提高生産效率和産品質量。
“我們跳過了傳統企業‘先生産後改造’的老路,同步建設智慧工廠和實體工廠,將用智能化實現‘彎道超車’。”廣投臨港工業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麥勇軍&&,該項目今年投産後自動化率將達90%以上,全鋁産業鏈(鋁土礦—氧化鋁—電解鋁—鋁精深加工—鋁基新材料)將在産業園內實現與能源及港口智慧物流的協同耦合,同時通過實施赤泥綜合利用、金屬鎵回收等配套項目,打造“上一環節廢料即下一環節原料”的全流程閉環發展模式。
國企擔當賦能區域發展
在廣投臨港工業公司自主配建的20萬噸散貨碼頭試運行現場,碼頭公司董事長劉賢桂算了一筆“物流賬”:碼頭6月投入使用,與工廠僅300米遠,較傳統運輸模式大幅縮短距離,節省成本。這不僅為廣投集團多渠道進口鋁土礦資源提供物流保障,還將有力支撐後續氧化鋁産能規劃,助力北海成為有色金屬相關大宗商品資源重要集散地。
全自動化智能化港口投用後,將實現全自動化控制:司機通過中控中心遠程操作,卸船、皮帶運輸等環節均可“一鍵完成”。依託碼頭區位優勢,園區將構建高效便捷、內外聯通的現代物流體系——鐵山港鐵路貨運主站距碼頭僅10公里,氧化鋁産品可通過鐵路網輻射全國;待平陸運河開通,可通過“江海聯運”“河海聯運”通道,運往南寧、百色及雲貴等地,形成“公鐵海河”多式聯運的立體物流網絡。
循環産業帶來的不只有産業升級,更是沉甸甸的民生紅利:
北海綠色生態鋁一期項目預計今年三季度實現投産,可實現年産值約271億元,帶動約8000個就業崗位;
北海電廠實現年産值35億元,帶動就業崗位約1000個,已建成28公里供熱管網,基本覆蓋整個鐵山港工業區,為園區內熱用戶提供穩定熱能,可帶動鐵山港(臨海)工業園區年産值超15億元。
從端穩能源“飯碗”,到産業“鏈”向全球,廣投北海臨港循環經濟産業園成為廣投集團近年來向海圖強的生動案例。
作為廣西首家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廣投集團堅持實幹為要、創新為魂,用業績説話,讓人民評價,“到海邊去”,打造北部灣沿海清潔能源綜合基地,推動廣西特色的鋁産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到海上去”,構建北部灣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和千億級海上風電産業集群;“到海外去”,挖掘與東盟國家合作機遇,助力廣西“一區兩地一園一通道”建設,為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國企動能。(記者 郭燕群 通訊員 任洪正 梁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