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在的教學樓幾年前還是一片民房。”廣西賀州市八步區蓮塘鎮東鹿小學校長黃飛告訴記者,原來學校面積僅8畝,只能容納約400名學生。幾年前,學校附近新建了蓮塘、夏島兩個安置小區,共有超過1000名適齡兒童面臨入學問題。
此後,東鹿小學在原址上新建,新學校面積將近30畝,2020年9月竣工後,最多可容納1350名學生。“體量大大增加,入學機會自然也就多得多了。”黃飛説,目前學校900多名學生中,超過三分之一是蓮塘、夏島兩個安置小區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子女,“上學走路只需十幾分鐘,家長們很省心”。

八步區蓮塘鎮東鹿小學,學生們正在學習生字的寫法。新華社記者 張楓 攝
東鹿小學是八步區確保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子女有學上的一個縮影。八步區地處廣西東部山區,“十三五”初期,貧困發生率高達12.54%。為了讓“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的貧困人口徹底擺脫貧窮,八步區陸續建成6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累計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2746戶13392人。
“對於搬遷群眾而言,子女教育是他們心頭最大的牽掛。”八步區教育局黨組成員、區教育督導室主任蘇裕書説,在規劃建設安置小區時,八步區政府充分考慮教育資源配給,小區環境與配套學校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
據了解,近5年來,6個安置小區周邊的18所學校(幼兒園5所、小學5所、初中5所、高中3所)共接納了1961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子女。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近年來,八步區狠抓教師隊伍建設,強化師資力量,通過公開招聘、特崗計劃、定向師範生培養等方式共計招聘安置小區周邊學校教師132人,選派安置小區周邊學校教師參加“國培計劃”共計144人次。

香花小學教師陳雪玲(左一)在學生蘇富榆(左二)家中家訪。新華社記者 張楓 攝
陳雪玲是八步區賀街鎮香花小學一名教齡27年的語文教師。談到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子女,她感慨良多:“物質貧困擺脫後,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幫助孩子擺脫‘精神貧困’。”
陳雪玲有家訪的習慣,她説,家校合作是保證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子女上好學的關鍵一環。記者跟隨陳雪玲來到一年級學生蘇富榆的家中時,看見一家人正圍坐在一起讀課外書,桌子上擺放着一本已經翻舊的字典。
“我文化程度不高,經常和陳老師請教孩子的教育問題。”蘇富榆的媽媽見到陳雪玲來家訪時,感覺特別親切,“陳老師教學經驗豐富,在她的指導下,我經常和孩子一起背課文,給孩子做榜樣。”
近年來,八步區共投入3120萬元,為安置小區周邊學校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電腦室、實驗室、教師辦公計算機、教育城域網等設施。
在香花小學,不少學生最期待的就是每週一次的信息科技課。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來到機房學習打字、畫圖、製作幻燈片等多種技能,下課鈴聲響起時常常感覺意猶未盡。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子女不能掉隊。我希望能用寓教於樂的方式讓他們體驗到科技的魅力。”信息科技教師李燦説。(記者張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