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年前的懸崖天梯上,那個稚嫩羞澀的哥哥——蒙富松,如今已經在家鄉行醫。那個護送弟妹上學的姐姐——蒙秋艷,也正走向三尺講&。
翻過懸崖天梯,他們走出了大山。如今,他們又都回到大山:23歲的蒙富松實現了“我要當醫生”的夢想,24歲的蒙秋艷正在實現“老師夢”。他們逐漸完成了從“成長”到“成才”的蛻變,開始書寫新的人生篇章。

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雷村,村醫蒙富松走在村道上,準備進村入戶給村民看病(2025年5月27日攝)。

蒙秋艷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初級中學上課(2025年4月2日攝)。
廣西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七百弄山區,峰叢聳立,山高路陡,自然條件惡劣。長期以來,高山溝壑不僅阻礙了發展的腳步,也阻礙了孩子們的求學追夢之路。十多年以來,我在這裡長期跟蹤採訪拍攝一批兒童,用影像記錄他們面對困難堅強樂觀地生活,記錄他們返回家鄉、揮灑青春汗水的人生新篇章。
2012年9月,在板升鄉弄雷村哈寶屯,我第一次見到10歲的蒙富松和11歲的蒙秋艷時,他們正帶着低年級的小夥伴們,攀爬一處100多米深的懸崖。每天上學放學,這個懸崖是必經之處。
作為高年級的哥哥姐姐,又是同班同學,他們肩負這支懸崖天梯上學隊伍的安全監督工作。
當時,這裡大部分村屯尚未通公路,孩子們對山外幾乎一無所知。從課堂上、書本裏、長輩口中,他們拼湊了一個模糊的山外世界。

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雷村哈寶屯,10歲的蒙富松(左一)爬懸崖去學校讀書(2012年9月3日攝)。

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雷村哈寶屯,10歲的蒙富松(右一)爬懸崖去學校讀書(2012年9月5日攝)。

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雷村哈寶屯,11歲的蒙秋艷(右一)護着低年級的小夥伴回家(2012年9月3日攝)。

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雷村哈寶屯,11歲的蒙秋艷(右二)攀爬懸崖去上學(2012年9月5日攝)。
上學路上,很多小夥伴都曾經摔跤受傷,有的還不慎跌落滾下山數米,所幸有雜樹攔住。
蒙富松還清楚地記得,有一次,他不慎在懸崖上摔得頭破血流,回到家後,爸爸用草藥簡單地敷到傷口上就算是治療了,他因此不得不請假在家休養了好一陣子。
在蒙富松的記憶裏,村民生病受傷,不嚴重的話就用點土藥應付。一旦遇到重病急病,則需要背着或抬着通過懸崖天梯,下山就醫。
切身感受到村民就醫難的蒙富松,覺得醫生是一個神聖的職業,於是他從小就立志當一名醫生。

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雷村哈寶屯,11歲的蒙富松(右二)坐在懸崖上休息(2013年5月28日攝)。

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雷村,村醫蒙富松準備進村入戶給村民看病(2024年3月6日攝)。
蒙秋艷説,有一次上學路上,一個姐姐過懸崖時不注意看腳下的路,不小心滾下懸崖,幸好在10多米深的地方被石頭和樹木卡住了。老師聞訊後急忙趕來救援。那個姐姐的額頭,至今還留着長長的疤痕。
那幾年,我曾多次跟隨他們放學回家,拍攝記錄他們的生活學習情況。每次過懸崖時,我都需要手腳並用,趴在岩石上,提心吊膽地爬過去。
蒙秋艷説,儘管以前上學之路異常艱難,求學環境十分艱苦,但是老師們都很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鼓勵他們進步。這讓蒙秋艷的童年時代倍感溫暖,越來越喜歡學習。她覺得老師“無所不能”,於是,“一定要努力讀書,走出大山,將來也當一名老師”的夢想逐漸生根發芽。

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雷小學,11歲的蒙秋艷(右二)在校園裏學習(2012年9月5日攝)。

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初級中學,蒙秋艷(左二)為學生輔導學習(2025年5月27日攝)。
之後多年,隨着脫貧攻堅深入推進,大山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哈寶屯整體遷至公路邊,上學路不再艱險。孩子們告別了低矮的木瓦房,住進了更加安全寬敞的水泥磚樓,生活條件得到極大地改善。
那些年,我以哈寶屯為基礎和起點,選擇在這裡扎根,堅持在這裡跟蹤採訪一大批爬懸崖天梯上學的孩子,從他們的求學之路開始,“解剖麻雀”——校園建設、教師隊伍、體育活動、人物命運、家庭情況、村莊變遷等。我攀爬了周邊數十個瑤寨的上百條山路,深入村莊、校園、家庭、田野等,系統性地記錄孩子們的生活狀態和成長環境。

這是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雷村哈寶屯(2025年1月20日攝)。十年前,哈寶屯已經從不通公路的山弄裏,整體搬遷至公路邊。

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雷村哈寶屯,蒙秋艷的家(左一)已經搬遷至公路邊(2025年1月20日攝)。
十多年間,我記錄了一個群體的成長故事。
如今,隨着他們陸續有人走出校園,步入社會,我關注的重點是每一個孩子成才的故事。
2021年9月,蒙富松從河池衛校畢業後,回到了家鄉,在村裏的衞生室擔任醫生,他也是這批孩子中第一個走上工作崗位的山裏娃。
回到村裏當村醫時,蒙富松還不滿19歲,整個衞生室只有他一個人。他突然覺得身上的擔子很重,擔心自己能力不足,無法勝任。
蒙富松説:“剛回來的第一年,其實我很不適應村裏的生活和工作。”他也曾經想過要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但是年少時的夢讓他咬牙堅持了下來。

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雷村衞生室,村醫蒙富松(右)在給村民看病(2023年5月24日攝)。

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雷村,蒙富松進村入戶給村民看病(2023年5月24日攝)。
近四年來,蒙富松每年都會多次遍訪全村25個屯的400多戶村民,日常堅持走村串戶為群眾送醫看病。
儘管這是他生長的地方,但他從未像現在這樣,如此熟悉家鄉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山,因為現在的他每天都在用腳步丈量大地。
踏實肯幹的態度,認真工作的精神讓蒙富松逐漸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和好評。
“能為父老鄉親們服務,有一種很大的成就感。”蒙富松説,年輕人從最基層開始歷練,特別是跟群眾打交道,能學到各種各樣的知識,得到很多鍛煉。
經過多年的磨煉,蒙富松感覺自己現在已經完全成熟了。對於未來,他説:“我會堅守在這裡,同時也要不斷提高自己,更好地服務群眾。”

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雷村,村醫蒙富松進村入戶給村民看病(2025年1月19日攝)。

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雷村,村醫蒙富松進村入戶給村民看病(2025年1月19日攝)。
蒙富松返鄉行醫的那一年,蒙秋艷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廣西醫科大學翻譯專業。
2024年,蒙秋艷通過了教師資格證的考試。
今年3月份,24歲的蒙秋艷回到母校實習。如今,她又成為頂崗老師,畢業後將正式走上工作崗位。
蒙秋艷説,母校缺英語老師,而她正好學的是這個專業。而且山裏有熟悉的老師,有熟悉的環境,回到家鄉,可以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孩子們,怎樣走出大山。

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初級中學,蒙秋艷給學生上課(2025年4月2日攝)。

蒙秋艷課後走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初級中學的校園裏(2025年4月2日攝)。

蒙秋艷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初級中學的辦公室備課(2025年5月27日攝)。
在大山裏,像蒙富松、蒙秋艷這樣,回到家鄉工作的“山裏娃”還有好幾個。
十三年,大山在斗轉星移間早已滄桑巨變,那些翻過懸崖天梯的孩子們,在慢慢長大後,正逐漸成才。家鄉已從“千山萬弄裏的生長之地”,變成了自己“用青春汗水為之奮鬥的廣闊天地”。
通往未來的路上,他們已開始書寫各自新的人生。

記者:黃孝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