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吐銀絲,繭白富農家。近日,在廣西河池市宜州區洛東鎮尋田村,蠶農覃永富輕點手機完成春繭交易後喜上眉梢:“‘繭易通’平台讓賣繭像網購一樣方便,今年首茬春繭收購價每公斤在64至66元,比去年漲了10%!”

收繭站工作人員對烘乾的蠶繭進行裝袋。吳玉雙 攝
宜州區今春迎來桑蠶産業“開門紅”。“雖然受乾旱天氣影響,養蠶推遲7天,但通過科學調度實現了穩産增效。”宜州區桑蠶循環辦主任吳婉芳介紹,宜州建立“氣象+蠶桑”預警機制,宜州區桑園面積保持在39.6萬畝,養蠶農戶達8.5萬戶近38萬人。目前春繭總産量預計達8000噸,産值突破5億元。
在政府引導下,宜州區建立標準化收繭站,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實現訂單化生産。在宜州區福龍瑤族鄉永良村板甫屯收購點,工作人員對收購到的蠶繭進行烘乾、挑選、裝袋……收繭站工作人員竇志強説:“每年收繭的時候老闆都叫我們來工作,每天工資可以有150元,可以持續工作三個月。除了自己養蠶,還可以增加一筆務工收入。”
産業振興背後是科技創新支撐。該區今年重點推廣三大舉措:建設“智慧蠶桑”雲平台,實現全産業鏈數字化管理;優化集體小蠶共育室,優質蠶種供應量同比增長15%;組建32支技術突擊隊,開展“田間課堂”127場次,破解桑樹管護等技術難題12項。
在延伸産業鏈方面,宜州區建設繭絲綢加工園,吸引12家企業入駐。洛東鎮收購站負責人韋美觀介紹:“現在40%鮮繭就地深加工,蠶絲被、真絲面料等産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

繭站工作人員竇志強倒蠶繭到傳送帶傳送到烘乾爐。吳玉雙 攝
眼下,宜州區正打造桑蠶産業“五個一”工程:建設一個國家級産業園、培育一個百億産業集群、創建一批地理標誌品牌、培養萬名職業蠶農、帶動10萬群眾增收。桑蠶産業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為群眾鋪就了一條穩定增收的致富路。(林秋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