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擁有獨特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以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享有“世界瑤都”美譽。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金秀瑤族自治縣瑤族博物館,聆聽博物館裏的金秀故事,探尋“世界瑤都”的文化瑰寶。
金秀瑤族自治縣瑤族博物館位於縣城東面,於1992年建成開館,館名由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題寫。這座倣瑤族民居風格的建築,是展示金秀瑤族遷徙歷史、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的重要窗口。
金秀擁有盤瑤、茶山瑤、花藍瑤、山子瑤、坳瑤5個瑤族支系,是瑤族主要聚居縣之一。據金秀瑤族自治縣瑤族博物館館長盤威介紹,瑤族在歷史上曾經歷過多次遷徙,而瑤族同胞遷徙到這裡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作為大瑤山的主人,瑤家兒女在此繁衍生息,創造了獨特而絢爛的民族文化。

走進博物館,精美的瑤族服飾無疑是最亮眼的存在。金秀瑤族博物館共收藏來自全國各地及國外瑤族服飾400余套,展覽展出的瑤族服飾成品有衣服、褲子、頭飾、婚禮服、銀飾等,是我國收藏瑤族服飾數量最多、展示最全的博物館。不同支系的瑤族服飾各具特色,精緻細膩的瑤繡、獨具匠心的配飾,無不展現出瑤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2006年,中國瑤族服飾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金秀借勢大力發揚瑤族織繡、服飾技藝,一批瑤族織繡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在瑤寨、學校等地開班教學,瑤族服飾更多地出現在大街小巷、田間地頭、舞&廣場等,瑤族服飾不再是陳列館裏的“古董”,而是成為了日常生活中行走的文化招牌。
若説瑤族服飾是行走的瑤族瑰寶,那瑤族石牌便是另一塊文化珍寶。石牌制是金秀瑤族特有的社會組織形式,自明代以來,瑤族群眾為維護生産和社會秩序,共同商討立下規約,鐫刻在石板上。

在博物館中央展廳,一塊刻有《大瑤山團結公約》的石牌格外醒目。金秀瑤族自治縣瑤族博物館講解員盤家新介紹,這塊石牌是1957年8月中央訪問團到金秀對大瑤山各族人民進行慰問和考察時建立的。石牌上面刻的主要內容是廢除土地特權、解決內部矛盾、實行民族平等、促進民族團結,這塊石牌不僅是瑤山各族人民實現民族團結的象徵,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力見證。
在瑤族博物館,還有着為費孝通先生專門設立的展覽。該展覽以費孝通先生的大瑤山情懷為主線,以五上瑤山的動人故事為重點,全面展現費孝通先生關愛瑤山建設、取得學術碩果、做好事辦實事的生動事跡。

費孝通先生在1935年至1988年間,曾五上金秀大瑤山開展社會調查,寫下《桂行通訊》《花藍瑤社會組織》《四十三年後重訪大瑤山》《四上瑤山》《盤村瑤族·序》《瑤山調查五十年》等具有影響力的文獻,為傳承民族文化、調整金秀瑤族自治縣行政區劃分、發展地方經濟、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