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牛耕傳統到乳業新貴——探尋龍州奶水牛産業發展路徑-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5 04/19 08:50:48
來源:廣西日報

從牛耕傳統到乳業新貴——探尋龍州奶水牛産業發展路徑

字體:

原標題:從牛耕傳統到乳業新貴——探尋龍州奶水牛産業發展路徑

工人在智能擠奶生産線上協助擠奶。

  産業是興邊富民的基礎和依託,是邊境群眾增收致富的源頭活水。

  地處中越邊境的龍州縣,正以“奶水牛産業”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依託55萬畝“甘蔗綠海”的秸稈資源和百年養牛傳統,這座邊陲小城搶抓水牛奶消費升級機遇,通過良種繁育、科技賦能、全鏈升級,實現從牛耕傳統到乳業新貴的華麗轉身。

  目前,龍州縣存欄優良奶水牛5000多頭,其中1000多頭奶水牛日産鮮奶5噸,乳蛋白含量達4.6g/100g。這硬核數據背後,是“政府搭&、企業引領、科技支撐、農戶參與”的立體化發展模式。從甘蔗尾葉變飼草,到庭院牛棚連片起,再到乳製品加工園破土動工,龍州正以“牛勁”闖出“一頭牛帶富一方人”的興邊富民新實踐。

  産業轉型:從牛耕經濟到“白色産業”

  清晨6時,在廣西龍州甘牛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甘牛公司”)養殖場的龍州數字化生態奶水牛示範園,700多頭奶水牛在4條智能擠奶線上規律&&。隨着擠奶機組的嗡鳴,數噸帶着38℃體溫的原奶通過密閉管道直輸冷鏈儲罐。

  “這套以色列進口設備能自動識別奶牛健康數據,單&&處理量達400頭。”甘牛公司養殖場場長趙全飛介紹,企業2023年轉型奶水牛養殖後,帶動全縣飼草加工、冷鏈物流等多個配套産業崛起,形成“種養加”一體化格局。

  這場轉型源於對産業困局的突圍。龍州有着悠久的水牛養殖歷史,水牛是農戶用於耕田的勞動工具,給農戶創造了巨大的價值。同時,作為全國最大甘蔗種植縣之一,龍州甘蔗種植面積保持在55萬畝左右,年産80萬噸甘蔗尾葉、玉米秸稈等,曾面臨焚燒污染難題。近年來,傳統肉牛養殖受市場波動影響,農戶年均收益不足萬元。

  破困局,開新局。“必須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勝勢。”龍州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挂職)譚智昌説。龍州縣委、縣政府果斷布局,先後&&“牛十條”、《龍州縣奶水牛産業五年發展規劃(2024—2028年)》等政策,充分利用銜接資金、粵桂幫扶資金、中國人壽資金,整合社會資源,設立産業基金,將55萬畝甘蔗田變為“天然飼草庫”。

  轉型成效立竿見影。在金龍鎮立醜村,養殖基地負責人、村民廖吉興算起“代養賬”:政府補貼建設標準化牛舍,企業提供免疫牛犢和配方飼料,4個月代養周期保底增收1600元/頭,“比種甘蔗增收近3倍”。

  據了解,目前龍州縣已建成20個秸稈加工點,已培育規模較大的專業收儲主體4家,年處理能力20萬噸,可滿足3萬多頭牛的飼料供應。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奶水牛養殖戶均年收入達2萬元,農民增收明顯增長。

  全鏈升級:科技賦能鍛造乳業全産業鏈

  在皇氏賽爾生物科技克隆實驗室裏,科研人員正操作顯微鏡進行體細胞核移植,為推動高産性控胚胎産業化應用夯實基礎,打造奶水牛可持續發展核心競爭力。

  2024年廣西水牛奶文化節活動期間,甘牛公司與皇氏賽爾生物科技(廣西)有限公司舉行巴基斯坦奶水牛胚胎移植産業合作簽約儀式,雙方將圍繞良種水牛胚胎移植、繁育産犢等關鍵領域展開深入合作。

  此外,近年來,龍州縣還與廣西水牛研究所、廣州高校等合作,以甘牛公司為基點,正在打造水牛的體細胞核移植(克隆)技術和進口良種水牛胚胎移植技術成果轉化基地,構建奶水牛良種繁育的飛地中心。

  “我們已突破試管水牛、克隆水牛等多項核心技術。”廣西水牛研究所專家透露,通過“進口胚胎+本地母體”模式,良種繁育周期從12年縮短至4年,高産牛年産奶量可提升至3噸甚至更高。

  “良種高産奶水牛每頭每天産奶量約30斤,將助力我們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優勢産業鏈。”甘牛公司董事長溫兆軒説。

  科技賦能貫穿全産業鏈。在上金鄉新旺村,村民在平整種植畝良種飼草,60畝基地將採用無人機用噴灑生物菌劑。“這是我們的‘智慧牧場’試驗田,牧草蛋白含量達18%。”技術人員介紹,通過“北斗+傳感器”系統,將實現飼草種植精準化管理。在乳品加工園建設現場,德國GEA公司的超高溫滅菌生産線正在安裝。項目投産後可日處理鮮奶100噸,生産奶酪、益生菌等20種高端産品。”園區負責人&&,這將填補西南邊疆乳製品精深加工空白。

  質量管控體系同步升級。每頭奶水牛耳標裏的RFID芯片,實時上傳體溫、運動量等20項健康指標;冷鏈運輸車配備溫濕度監控,確保72小時鮮度鎖鮮;企業自建檢測中心可開展抗生素、重金屬等多項指標檢測。“我們的水牛奶正申報中國有機認證,同時在籌備申報歐盟標準。”溫兆軒展示檢測報告:乳脂率8.2%、乳蛋白4.68g/100g,關鍵指標超越行業標準35%。

  聯農機制:農戶富在産業鏈上

  武德鄉農幹村的脫貧戶黃仕權,如今有了新身份——龍州博牛畜牧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的“牛管家”。在他管理的庭院牛棚裏,30頭奶水牛正咀嚼着甘蔗尾葉製成的“營養餐”。“企業提供技術員駐點指導,鮮奶直送收購站,咱只管把牛養壯。”他翻開賬本:代養4個月,每頭牛保底收入1600元,加上秸稈銷售分成,今年預計收入超15萬元。這樣的“致富單元”在龍州已達1200個,帶動3900戶邊民戶均增收2.4萬元。

  創新機制破解養殖難題。針對農戶“缺資金、怕風險”痛點,龍州推出三大模式:庭院經濟,鼓勵農戶通過自建牛棚、自購設備養殖5到10頭奶水牛,配套“牛險+價格險”雙保障;村企聯營,村集體以土地、資金入股建設標準化養殖小區,農戶“拎包入駐”承包30頭規模養殖;“托牛所”服務,龍頭企業提供從配種、防疫到銷售的“全託管”服務,農戶按代養頭數獲取勞務費+分紅。

  産業鏈延伸創造多元收益。在龍州縣城,農美娟在甘牛乳業奶吧工作,月工資3000元左右;在龍州響水、上龍等鄉鎮,10多個村集體入股建設的有機肥廠,將牛糞轉化為年産值900萬元的生物肥料。“現在養牛能掙四份錢:賣鮮奶、售牛犢、加工分紅、秸稈銷售。”武德鄉農幹村坡採屯村民黃小珍細數收入來源。統計顯示,牛産業已創造就業崗位1.2萬個,帶動全縣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15萬元。

  依託養牛優勢,龍州圍繞“種養加銷”一體化,着力延鏈強鏈補鏈,打造“秸稈—養牛—制肥”和“奶水牛養殖—擠奶加工—乳製品精深加工”全産業鏈,把農戶聚在産業鏈上,富在産業鏈上。

  “我們將不斷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推動産業規模化、産業化、優質化、品牌化發展。隨着‘國家級現代奶水牛示範基地’加速建設,龍州計劃2028年實現奶水牛養殖3萬頭,覆蓋1萬戶農戶。”譚智昌&&。

  當一輛輛滿載水牛奶製品的冷鏈車從龍州駛向全國,這條“白色産業”正成為興邊富民的強勁引擎。(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管林華 通訊員 黃華江 莫星雄 文/圖)

【糾錯】 【責任編輯:牙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