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候鳥”化“歸雁” 銀齡再生輝——柳江區推進基層治理成效綜述
“這是用積分兌換的遮陽傘,撐着它就像撐起了新的生活。”拉堡鎮興柳社區居民張鳳珍拿着剛用積分兌換的商品開心地説。從南寧市賓陽縣來幫女兒帶孩子的她,如今已是該社區“嬢嬢説理”調解隊的骨幹。在柳江區,像張鳳珍這樣從“被服務者”變身“治理者”的隨遷老人已有1700餘人,他們正在“第二故鄉”書寫銀發生輝的溫暖故事。
近年來,柳江區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以破解“城市遷徙之困”為切口,實施“資源聯動·銀發共治”機制,在“嵌入式銀輝驛站”裏栽梧桐,於“銀齡互助課堂”中育能手,源源不斷地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注入銀發動能。
資源聯動織密服務網,候鳥落地即歸巢
在農貿社區縱橫交錯的巷道裏,網格員錢鹹茜的民情日記本裏密密麻麻記錄着:柳堡小苑1棟1單元韋叔需要代購放大鏡、2棟4單元譚阿姨需要活動場地練習舞蹈,民族新區集資樓4單元覃叔想學抖音直播……這些記錄正是拉堡鎮“1+N”助老服務制度的生動寫照。“我們構建了由樓棟長、網格員、黨員組成的‘一長兩員N陪伴’關懷網,每個網格配備專屬服務團隊,通過‘日走訪、周匯總、月研判’機制,精準服務每位老人。”農貿社區黨委書記朱江妮指着墻上的網格圖介紹。
目前,柳江區共有2310名樓棟長、街巷長開展定期走訪,326名網格員動態收集居民需求,為隨遷老人提供居家上門服務600余次,家庭矛盾、環境適應等難題迎刃而解。柳江區人民醫院、中醫醫院等駐區單位每月輪流到社區開展“一條龍”義診,為老人們提供量血壓、中醫理療、慢性病管理等健康服務。柳江區委黨建服務中心主任陳雪娜&&:“通過聯動83家共建單位、5所社會機構及19次資源協同,我們打造醫療、法律、教育‘服務直通車’,讓‘老漂族’落地即享‘本地待遇’。”
多元課堂破解融入難,鄉音未改心已安
柳江區委組織部依託“家門口”老年大學教學點,精準設置系列關愛課堂,開設聲樂、舞蹈、攝影、書法等28項課程,邀請老師開展健康養生、育兒指導、烹飪烘焙等講座45次,形成轄區統籌全覆蓋的“半小時學習圈”,切實做到讓隨遷老人就近老有所學。
“桂柳話課堂讓我能教孫子唱山歌了!”在方言課堂上,隨遷老人黃永冬打開手機相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在智能設備培訓課上,銀發學員使用手機登錄“龍城市民雲”App,學習生活繳費等實踐操作。“以往看到年輕人點幾下屏幕就能打車,覺得自己落伍了像‘老古董’。”參加培訓的居民周雲,如今已能熟練使用語音輸入法編輯抖音視頻。
今年廣西三月三假日期間,柳江區推出“結朋友解鄉愁”主題活動,助推隨遷老人進一步融入社區。本地居民與隨遷老人結成“老友記”,通過唱山歌、跳竹竿舞等環節打破隔閡。在民俗手工課堂裏,黨建組織員指導轄區隨遷老人製作艾草錘;67歲的北方老人佐永芳運用冰凌花剪紙技藝,帶領居民製作融合銅鼓紋樣的創新窗花。天南地北的鄉音,匯成了一首和諧交響曲,異鄉漸成新故鄉。
銀齡治理激活新動能,餘熱生輝映晚晴
“過去總覺得自己是‘外來戶’,現在社區有課程、有活動,還能為街坊們做點事,我這名‘老漂族’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在柳堡社區“銀絲議事坊”,正參加火電小區排污管道改造議事會的陸桂安激動地説。
柳江區創新實行“志願積分+存儲兌換”互助模式,組建社區志願服務隊,400余名“老漂族”成為治理生力軍。“這些‘新柳江人’正用經驗和智慧反哺社區。”拉堡鎮黨委書記楊臣感慨地説,隨遷老人貢獻的137條建議中,已有76條轉化為惠民實事。
由低齡老人組成的“伯伯幫幫團”,定期在背街小巷為街坊鄰居免費修理簡單的五金電器等;廣場舞普法隊用山歌傳唱反詐知識;“和事佬調解組”已化解鄰里糾紛45起;銀齡互助社開展“微心願”認領,208個鄰里互助小組開展探訪、助潔等服務,為隨遷老人們實現學南北特色菜肴、找棋友、修收音機等質樸願望。
四月的柳江區,大街小巷紫荊花綻放,小區樓棟乾淨整潔,廣場公園游人愜意……柳江文明新風撲面而來。正如參與環境整治的退休教師韋仕金所説:“這裡不僅能讓我們安享晚年,更點燃了生命的第二春。”(韋蒙玲 潘惠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