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寧4月2日電(記者農冠斌)春日的廣西南寧市濱湖路小學教育集團濱湖校區的操場上,三(七)班的戴善若和同學們踩着三人板鞋,喊着“左右左”的口號奮力向前。汗水順着通紅的臉頰滑落,戴善若卻笑得格外燦爛:“板鞋競速像‘綁腿跑’,但更有趣!只要大家步子齊,就能衝得飛快!”

不遠處,旱地龍舟訓練正酣,11歲的黃梓涵緊握紅色手柄,與隊友弓腰發力,龍舟如離弦之箭掠過跑道。“我力氣大,但光使勁可不行,得和前後同學‘卡準節奏’。”
這些躍動的身影,是學校開展民族體育教育的生動注腳。廣西民族文化豐富,在各民族群眾長期的生産生活中,一些獨具特色的體育運動逐漸形成並日益完善。這些根植於民族傳統文化的體育運動,兼具趣味性和競技屬性,有着廣泛的群眾基礎。
“腳要勾緊橡膠帶,抬步時用腳尖發力!”濱湖路小學濱湖校區體育老師彭廣昌正指導學生練習板鞋競速技巧。記者在現場看到,當有學生摔倒時,其他同學會第一時間攙扶,動作不協調時,大家會自發喊口號調整節奏。

這些充滿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正悄然改變學生相處的方式。彭廣昌説,項目往往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開展,不僅能強身健體,更讓學生懂得“一個人可以跑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跑得遠”的道理。五年級的劉俊南癡迷兩人三足:“摔過跤才知道,信任小夥伴比獨自埋頭衝刺更重要。”
濱湖路小學教育集團德育處副主任曹志成介紹,學校每學年都會舉行校內民族體育運動會,同時不斷探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習生活中,讓學生們在練習民族體育項目的過程中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拋繡球不僅是比賽,還拋出了文化傳承的接力棒。”曹志成説。
夕陽西下,操場上的吶喊聲仍未停歇。學生們反復練習板鞋步伐,口號聲愈發整齊;跑道上,孩子們緊握手柄,一條旱地龍舟蓄勢待發。(完)
【糾錯】 【責任編輯:牙舉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