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3月20日電(記者 陳一帆) 又到一年春耕時節,沃野煥新。
八桂大地上,智能化、自動化設備廣泛融入農業生産,自動噴灌、智慧種植、車間育苗等技術在田間地頭“扎根”。這些技術得以落地的背後,是電力正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走進廣西霧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位於南寧市賓陽縣思隴鎮的高效智慧農業示範基地,3座總面積超1.1萬平方米的智能大棚映入眼簾。踏入其中,濕潤的空氣夾雜着青瓜清甜的氣息撲面而來,數萬株翠綠瓜藤在立體栽培架上蜿蜒生長,翡翠色的果實纍纍垂墜。

在廣西霧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高效智慧農業示範基地裏,全自動供液系統定時精準噴淋,讓果蔬每天酣暢生長。鄧有雄 攝
與傳統農業“看天時”“養肥土”不同,這裡種植靠的不是土壤,而是靠岩植高效栽培與智能溫室大棚技術,這不僅實現“零排放”,而且一年四季都能生産新鮮果蔬。
溫度28.9℃、濕度72%……在基地“大腦”的電子屏上,各項數據一目了然。現場主管李雪麗説,全自動供液系統每隔2小時精準噴淋,環境傳感器實時捕捉溫度、濕度、光照強度變化,一旦數據偏離設定範圍,噴淋、遮陽、通風等設備就會自動開啟,為果蔬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據介紹,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以新技術加速電網數字化轉型,加強柔性智能配電網建設,配電自動化有效覆蓋率達100%,支撐賓陽可再生能源裝機佔比達100%,讓新能源綠電穩定可靠地送入千村萬戶。
“公司採用大量自動化設備,可靠供電很重要。”廣西霧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廖燕芬説,有了穩定的電力支撐,現在公司擴大岩植高效智能化種植規模的信心更足了,“新建的智能化基地已通過驗收,很快能投入生産”。
當無公害小青瓜在無土溫室裏四季豐收,電氣化育秧效率也在悄然改寫着春耕節奏。

農民將育秧毯卷成圓柱體,在托盤上整齊碼好,放上自動傳輸帶。鄧有雄 攝
在貴港市平南縣南部區域性水稻産業中心,一壟壟水稻秧苗長勢喜人,自動化噴淋設備有序運轉。該中心一期工程建成全自動育秧生産線、智能控溫大棚等設施,通過自動化、工廠化育秧,滿足周邊種植戶萬畝農田的育秧需求。
“從播種、灌溉,到通風、控溫,再到光學作用輪換、自動育秧架運轉,都是自動化運轉,全生産鏈條都依賴電力。”該中心負責人朱偉宗介紹,二期項目計劃對育秧大棚加裝LED補光系統,進一步提高育秧效率。
據了解,今年,廣西電網建設規模將創“十四五”歷史新高,規劃建設110千伏及以上重點輸變電工程305項、農村配電網工程4萬多項,持續改造升級農網,提高電網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