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紙包雞香出嶺南

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陳澤賢正在製作紙包雞。 梁愷琦/攝

紙包雞
夕陽西下,余暉如紗,輕柔地鋪灑在悠悠流淌的西江之上,江面泛起粼粼金波,宛如歲月寫下的詩行。
不遠處,梧州嶺南文化園裏的明代風格建築群錯落有致,在晚霞的輕撫下,更顯古樸與莊重。剛剛落幕的倣古大戲“總督大點兵”,那熱鬧的喧囂仍在空氣中回蕩,游客們的歡聲笑語交織,仿佛時光倒流,眾人還沉浸在明代的悠悠風華里。
這時,一陣濃郁醇厚的香味,嫋嫋地從嶺南文化園旁的粵北餐廳飄出。“是紙包雞的味道!”游客們驚喜地叫嚷着。來梧州,紙包雞是絕不能錯過的美味。這股香味,承載着游子心中化不開的鄉愁,也是游客解鎖梧州美食的關鍵密碼。
瞬間,游客紛紛化身食客,粵北餐廳的後廚也熱鬧起來。紙包雞製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澤賢,從容地繫上圍裙、戴上廚師帽,周身散發着氣定神閒的專業氣場。他手法嫻熟,斬件、腌制、鋪紙、包裹、下油鍋……一系列動作行雲流水般流暢自然,讓人看得目不轉睛,滿是享受。
“紙包雞工藝複雜,十分講究。”陳澤賢一邊手腳麻利地忙碌,一邊耐心介紹,“雞必須選用180天左右的散養三黃雞,這樣的雞肉質鮮嫩,口感絕佳;紙要用山竹筍製成的玉扣紙,既能嚴嚴實實地鎖住雞肉的鮮香,油炸時又能賦予獨特清香;醬汁的配製更是講究,白蔻、丁香、沙姜、紅蔥頭……10多種香料巧妙搭配,每一種都為這道美食增添獨特風味。”
“油溫的控制最為關鍵。”他繼續説道,“紙包雞下鍋後,先用小火慢炸,讓雞肉充分吸收香料的味道,出鍋前2分鐘再用大火猛攻,這樣炸出來的紙包雞外皮金黃酥脆,雞肉鮮嫩多汁。”説着,他熟練地撈出一塊炸好的紙包雞,用筷子輕輕挑開玉扣紙,剎那間,一道色澤金黃、香氣四溢的美味呈現在眾人眼前。“玉紙輕挑滿堂香”,這正是紙包雞獨特魅力的生動寫照。
餐廳內,賓客滿座,親朋好友圍坐一堂,談笑風生。餐桌上擺滿了蔥油魚、香芋鴨等梧州當地特色美食,而紙包雞無疑是最耀眼的主角。食客們大快朵頤時,或許很難想到,這道曾經的“官府菜”,如今已走進尋常百姓家,成為大家“下館子”時的常點美味。
據記載,清代咸豐年間,紙包雞就被列為梧州府府&宴請賓客的主菜,享有“食在嶺南,不能不嘗紙包雞”的美譽。然而,在歲月的動蕩變遷中,紙包雞的製作技藝一度失傳。好在梧州飲食公司的大師傅們,懷着對美食的滿腔熱愛與執着,查閱典籍、遍訪名師、反復試製,才讓這道舌尖上的記憶重煥生機。
上世紀80年代,陳澤賢的父親陳北水代表廣西在北京參加全國烹飪美食大賽,現場製作的紙包雞大放異彩,贏得“中國一絕”的美譽。2016年,“梧州紙包雞製作技藝”入選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陳澤賢感慨道:“正是老一輩廚師對工匠精神的執着追求,對傳統的堅守,才讓這道險些被歷史遺忘的美食得以傳承。”
從一名青澀的學徒成長為非遺技藝傳承人,陳澤賢傳承了父輩們授藝時的嚴苛與無私。在他的努力下,紙包雞開枝散葉,不僅走進喜好雞肴的廣東酒樓,甚至在遙遠的東北也能覓到它的蹤跡。
恰逢元宵,夜幕降臨,一輪圓月緩緩升起。皎潔的月光灑落在騎樓城,一座騎樓斑駁的墻壁上,“中國一絕梧州紙包雞”幾個大字在月光下格外醒目,仿佛在靜靜訴説着紙包雞的前世今生。
常年在外打工的梧州人霍思君,近一年來再次嘗到正宗的紙包雞,不禁感嘆:“此雞足以解鄉愁。”來自廣州的余國強,慕名品嘗後,也忍不住讚嘆:“別有一番風味。”
“食遍南粵菜,最憶紙包雞。”相傳,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在嶺南地區生活時,曾如此讚嘆。這道紙包雞,包裹的不僅是雞肉與香料,更是濃濃的親情與鄉情。玉扣紙挑開的瞬間,那股溫暖與眷念,直抵人心,喚醒心底最柔軟的角落。(趙超 陳松泓 梁愷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