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中國蔗糖造“柳城芯”——記全國先進工作者、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技術專家盧文祥

盧文祥觀察甘蔗的長勢。
3月4日一早,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技術專家、正高級農藝師盧文祥的“專家課”在田間地頭開講了:“什麼樣的甘蔗是好品種?葉和莖的比例要協調,葉片是光合作用的場所,也是蔗糖的來源……”年輕的農藝師們圍在他身邊,聚精會神地聽講。
“盧老師遠遠地看一眼,就知道哪株甘蔗是好苗子!”盧文祥的“徒弟”、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副主任梁芳梅充滿敬佩地説。
“再過幾年,她會比我厲害得多!”盧文祥哈哈一笑,滿是期許。
廣西是全國最大的糖料種植基地和食糖主産區,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糖罐子”。蔗種是糖業的“芯片”,關係着“糖罐子”能否端得穩、端得牢。
一根甘蔗,一頭連着國家糖業安全,一頭連着蔗農致富增收。盧文祥作為“桂柳”甘蔗新品種體系的創始人,目前主持育成甘蔗新品種6個,其中桂柳05136已成為我國近年甘蔗品種創新的標誌性品種,約佔國內甘蔗種植面積的1/4。“桂柳”甘蔗新品種不僅改變了從境外引進種子佔主導地位的局面,還從廣西走向全國各地,扎根廣袤田野。
近年來,盧文祥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他帶頭創新的“甘蔗新品種桂柳05136選育與應用”項目獲得2022年度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在盧文祥心裏,始終裝着一件事:為中國蔗糖造出“柳城芯”,讓廣西蔗農和蔗企“甜”到心裏!
大浪淘出“柳城芯”
“南國本草,甜而多汁,沁人心田。喜高溫潤澤,春分蘗叢,夏秋拔節,冬榨煮煎,廣植粵桂,及至滇南,萬頃翠帳接雲天。”盧文祥填的這首《沁園春·蔗》,是他從事甘蔗育種多年吟出的“四季歌”。甘蔗雖甜,育種之路卻十分清苦,一個新品種從親本組配、實生苗培育,到株係、品係、品種選擇,再到田間觀察試驗等,至少需要8年時間,多的則需十幾年。而這首“四季歌”,盧文祥一唱就是34年。
1991年,時年30歲的盧文祥調入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工作。“那時候的蔗種都是從境外引進的,到了我們這裡水土不服,産量、糖分、宿根性等農藝性狀表現不佳。”盧文祥説,遇到乾旱、霜凍等天氣,引進的蔗種不能適應,很多蔗農損失慘重。
柳城縣處於我國蔗區北部,對甘蔗種植來説,氣候條件不算得天獨厚。而在甘蔗育種方面,乾旱、霜凍、土地貧瘠等狀況,卻是培育新品種最好的“試金石”,往往在這樣的條件下生長得好的蔗種,到了其他地方也能適應。盧文祥下定決心:選育適應本地生産需要的抗霜、抗旱甘蔗品種,並爭取在全區乃至全國有較大面積推廣。2003年,盧文祥開始進行甘蔗品種自主選育。
有人説,甘蔗是“窮命”,瘦地里長,雨打霜欺,種它難致富。盧文祥要做的卻是為甘蔗“改命”——即便土壤貧瘠、管理粗放,也要自身強韌,挺拔生長!
為實現這個目標,盧文祥按照最嚴苛的標準出了“考題”:新品種必須是耐旱、耐寒、抗倒伏、高産、高糖等20多個優良性狀的集合體;哪怕是再小的缺陷也不能放過,因為隨着甘蔗種植面積擴大,品種身上任何小缺陷都可能被放大。
有一次,一場突如其來的嚴重霜凍,讓盧文祥團隊潛心培育了幾年的甘蔗苗凍傷了蔗根,同事們都急着想辦法補救。同樣心焦的盧文祥卻堅定地説:“不能救!甘蔗品種想要大範圍推廣,必須擁有十分強大的抗霜性。能被霜雪凍傷的甘蔗品種,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品種。”正是這一次霜凍,讓桂柳05136等抗霜性較強的品種脫穎而出。2014年,桂柳05136通過廣西甘蔗品種審定和國家甘蔗品種鑒定。目前,桂柳05136已在廣西、雲南、廣東等蔗區大面積推廣種植,全國種植面積累計超過3000萬畝,約佔國內甘蔗種植面積的1/4,成為我國第五代甘蔗品種更新的標誌性品種。換句話説,中國每4勺白糖裏面,就有1勺是來自柳城縣培育的甘蔗品種——桂柳05136。
“老農民”的“甘蔗經”
盧文祥常把一句話挂在嘴邊,“甘蔗是長在地裏的,不是長在課本上、實驗室裏!”他堅持奔走在田間地頭,不僅做科學研究,還要像農民一樣下地幹活。
甘蔗的基因體系複雜而不穩定,不同的配對會得到一個性狀完全不同的組合,因此育種周期長,且有着強烈的不確定性。為了培育性能最優的品種,盧文祥摸索出了一套“甘蔗經”:先到海南甘蔗育種場進行雜交組合選配,培養、觀察數萬株甘蔗實生苗,然後從數萬株實生苗裏優中選優,最終選出3—5株蔗種進行擴繁,再請不同地域的種植大戶試種,參加國家甘蔗新品種區域試驗……其中每個步驟都需要耗時數年,盧文祥只有以數十年如一日的定力和失敗後不斷重來的毅力來完成這項工作。
盧文祥風雨無阻地到地裏進行觀察試驗時,梁芳梅常常跟在他身後學習。在梁芳梅眼裏,盧老師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組培選種他不用秤,用肉眼看,一看一個準;測糖分不用儀器,用嘴巴嘗,和儀器測量的數據比對過,基本不差。梁芳梅説:“他總説看甘蔗要有‘悟性’,我覺得就是要像他那樣,用心去記憶、觸摸、感受。”
今年64歲的盧文祥須發皆白、皮膚黝黑,手指粗糙而有力,皺紋間仿佛嵌着經年累月的黑土,一雙眼睛亮而沉靜,乍一看與一輩子跟土地打交道的老農民並無二致。他一頭鑽進地裏,目光鎖定一株拔節均勻、兩米多高的甘蔗。“你看,這是我們新培育的柳城15-41,它與桂柳05136相比,前期生長勢頭更強,莖更大,各項性狀都不錯,遇到雨水多的年份,糖分比桂柳05136還要高哩!”盧文祥仔細看了看,敲敲一截甘蔗説,“25度。”梁芳梅用儀器一測,測得田間錘度25度。盧文祥粗略一算,高興地説:“了不得!這麼高的含糖量,以後也許靠它挑大梁了!”
盧文祥口中的柳城15-41已經培育了整整10年,算是通過他嚴苛考試的“優等生”,目前廣西、雲南等地蔗農試種面積已經達幾萬畝。可盧文祥還是放心不下,“還要過蔗農和蔗糖企業這一關。”他嚴肅地説,甘蔗品種選育,一定要搞清楚“為誰選育”的問題,萬萬不能急功近利,要虛心向農民學習,“甘蔗品種好不好,得讓蔗農説了算!”
為誰辛苦為誰甜
柳城縣沙埔鎮大安村的黃國建夫婦,種植桂柳05136已有7年,如今種植面積達10多畝。“去年天旱,這個品種耐旱,産量還可以。”黃國建説。
在甘蔗培育的過程中,把育種基地中性狀穩定、表現突出的新品係贈送給蔗農種植,是盧文祥檢測這一品係是否達到預期效果的方式之一。“這相當於把試驗田搬到了蔗農的農田裏,我們會到田間收集新品種生長過程中的相關數據,詢問蔗農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梁芳梅説。
“農民很辛苦、很不容易,我們搞甘蔗育種,不能對不起農民,更不能對不起自己的良心。”盧文祥説,如果是為了個人榮譽,短時間內可以弄出很多新品種,可是種植效果不好,對産業發展也沒有益處;如果是為了個人利益,可以通過品種授權收取昂貴的授權費用,可是種甘蔗的老百姓沒有得到什麼實惠;只有為了服務産業、服務老百姓,選育出的新品種才能真正提高甘蔗的産量、蔗糖含量,捧牢我們的“糖罐子”。為了這個目標,盧文祥不辭辛苦,甘之如飴。
在盧文祥的帶動下,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桂柳系列”新品種選育技術體系,選育理念、技術路線和技術方法已經日趨成熟。目前,盧文祥作為退休後返聘的技術專家留在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工作,並與廣西大學等院校開展合作,將生物育種和常規育種結合,進一步縮短新品種育成周期,助力提升甘蔗良種質量和種植水平。
春天,是甘蔗出芽的季節。盧文祥走過松軟的田壟,展望翠綠的蔗梢,胸膛裏釀了半輩子的願望也在抽穗拔節:願甘蔗良種得以普及,讓每個熬過寒冬的屋檐下,都飄着清甜的香。(謝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