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景區 碰出新火花-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政務信息推廣 > 正文
2025 02/21 09:58:25
來源:廣西日報

非遺進景區 碰出新火花

字體:

【原標題】非遺進景區 碰出新火花

  初春的靖西市新靖鎮舊州街,晨霧如紗,輕輕籠在青石板路上。街巷兩旁的木門前,繡娘手中的針線翻飛,絲線在指尖纏繞,繡球上的花朵漸次綻放,不遠處,飄來悠揚的山歌,醉人心扉。“製作繡球包括繪畫圖案、手工繡花、填充縫合、組合成型、串珠流蘇裝飾等步驟,一些游客特別感興趣,學習製作完成後,還把繡球帶回家。”繡娘馬桂驗説。

  舊州街有文昌閣、繡球風情街等景觀,當地500余戶人家,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繡球。繡球原為壯族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信物,如今成為廣受歡迎的伴手禮,繡娘根據不同用途,在繡球內部填充中草藥或香料,挂在門口銷售。

  靖西致力於傳承發展壯族繡球製作技藝,通過政策和引導資金扶持,將舊州街建成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産業示範基地,形成舊州繡球一條街,不僅帶動群眾在家門口增收,還拓展旅游新業態,豐富游客體驗。如今,繡球從手工藝品轉變為文化符號,年産值超2000萬元。

  驅車深入那坡縣黑衣壯古寨,黑衣壯婦女手捧米酒,用古老的“尼的呀”山歌迎接遠客。寨子裏的木樓依山而建,游客們踩着“吱呀”作響的木梯,體驗打糍粑、織壯錦,或在廣場與村民共舞。村民楊桂金感慨道:“我以前在外打工,現在返鄉參與非遺展演,村莊變成了景區,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甜。”

  夜幕降臨,黑衣壯古寨的篝火燃起,游客和村民圍着火堆唱着歌、跳起舞,留下美好的記憶。這樣的文旅融合新場景在百色市遍地開花:舞獅在田陽區田州古城迎春,舞龍在樂業縣田園翻騰,苗族同胞在隆林各族自治縣跳坡節表演蘆笙舞……非遺與節慶、山水、民俗深度融合,碰撞出“新火花”,持續吸引各地游客前來賞非遺、看民俗、品美食。

  近年來,百色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加快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有機融入旅游景區、度假區、休閒街區、鄉村旅游重點村鎮、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等旅游空間,讓非遺在新時代展現蓬勃生機、綻放新的光彩,提升旅游文化底蘊。非遺進景區,“景”上添花。春節假期,該市接待游客347.01萬人次,同比增長19.3%;實現旅游收入25.53億元,同比增長20.2%。(記者 凌聰)

【糾錯】 【責任編輯: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