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洛崖牛市晨曦交響曲
“哞……哞……”一陣陣渾厚的聲音,劃破清晨的寧靜。
2月10日,農曆正月十三,凌晨5時,一輛輛載着牛的貨車,緩緩駛進柳城縣大埔鎮洛崖牛市。新一年的牛市在這一刻熱鬧登場。
洛崖牛市自2000年形成以來,已有20多年的歷史,是柳州市周邊市縣現存交易量較大的牛市,每隔兩天成一圩,主要交易本地耕牛和肉牛。
每逢牛市,總會吸引周邊柳江區、融安縣,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宜州區,以及區外的安徽、湖北、福建、江西、雲南等地的牛販子前來交易。
牛市裏除了賣牛的農戶和各地的牛販,還有牛經紀人。天還沒亮,他們便三五成群的圍聚在一起,打着手電筒,細細打量着各種各樣的牛。有的伸手拍拍牛屁股、摸摸牛頸脖、捏捏牛脊背,有的交流着牛的價格、品種和行情,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
“買肉牛要看牛屁股,買牛仔要看牛嘴、牛脖子、牛腳和牛尾巴等等。”來自羅城的吳才華,挑牛有自己的一套經驗,且他交易非常利索,不到兩個小時就定下了8頭牛。
“做生意,光懂得選牛、砍價還不行,最重要的是要講信用。”吳才華祖輩、父輩都做過牛生意,幾十年的經歷,讓他深知為人處事的準則。
“這裡是我的‘主戰場’,來這裡交易的大部分是本地放養的水牛和摩拉水牛,牛的品質好,很受外地市場青睞。”來自柳江區的韋東梅,是洛崖牛市的常客,已做了20多年牛經紀人,感受着牛市的過往和當下。
“多的時候,每次成交三四十頭牛,少的也有三五頭。”韋東梅説。
柳城縣廣泛種植果蔬和甘蔗,部分山地仍需耕牛進行耕種,隨着春耕開始,牛市交易也隨之升溫。
據相關部門統計,近3年來,洛崖牛市每年成交量在6000頭左右,年成交額約7200萬元。
牛市裏,上一刻,雙方因為價格喊得臉紅脖子粗,下一刻,生意成交並現場數錢。每一次交易,更像是一場智慧與經驗的較量。
牛市外,韋劍正在給“牛客人”添加草料。
“今天早上一下子就進來了20多頭牛,總共住着70頭。”韋劍經營着一家“牛旅社”,專門“留宿”在牛市裏成功交易的牛。
“這些牛都是暫住在這裡,等待運輸到外地。”韋劍告訴記者,各地牛販來收購牛後,一般都會運往廣東、江西、安徽、湖北、福建等地,可一個圩日裏經常會收不夠想要的數量,所以已收購的牛需要暫時寄養在牛市附近。
看到這個商機,韋劍就把自家院子打造成“牛旅社”,專門服務牛市。2024年,韋劍投入了9萬多元,對“牛旅社”進行擴建和升級,牛的“床位”也增加到了70多個,既設有住兩頭牛的“標準普通房”,也設有住三四頭牛的“大房”。
韋劍和家人,則變身為“牛旅社”的服務員,每天除了按時給牛添加草料,還及時清掃牛舍,讓牛住得乾淨舒適。
“為一頭牛提供包吃包住包裝車一條龍服務,一天的收費也只需20元。因為服務到位,販牛老闆都很信任我,不管是在洛崖牛市收到牛,還是從宜州、象州牛市收到的牛,都會拉到這裡存養。”韋劍説,這些年牛市起起落落,可他的“牛旅社”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床位”基本都住滿。
“牛旅社”從最初的簡陋牛舍到如今的規模,見證着洛崖牛市的繁榮。
“不管做什麼事情,只要用心,哪怕是最不起眼的行業,同樣可以在時代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牛市’。”韋劍深有感觸地説。(記者 陳明桂 柳城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吳再麗 湯曉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