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設施農業有“智”更有“質”——平桂區推動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觀察

2月13日,在平桂區現代農業産業園集約化育秧中心,工人穿梭在一排排育秧床之間,精心管護蔬菜秧苗,開展春耕生産。圖為工人為秧苗澆水。記者 黎豪圖 攝
初春時節,記者走進平桂區椒聞天下設施蔬菜産業示範區,只見育苗大棚內一株株嬌翠欲滴的蔬菜幼苗長勢喜人,工人們忙着澆水、搬運已經培育好的蔬菜幼苗。辣椒大棚內綠意盎然,成熟的辣椒挂滿枝頭,工人們穿梭其中熟練地採摘、過秤、裝車。
為破解傳統農業經營分散、品牌少、帶富能力不強等問題,平桂區充分發揮毗鄰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創新運用工業化理念、産業化思維、園區化路徑,探索現代設施農業發展模式,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
“我們升級改造了水肥一體化設備、溫室大棚智能天窗,更高效地開展大棚種植,大大提高了生産效率。”賀州美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帥告訴記者,目前該公司大棚佔地1300多畝,去年産值3000多萬元,主要以辣椒種植為主,産品主要銷往廣西、湖南和粵港澳大灣區。
企業的豐收離不開一系列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模式,這背後是平桂區積極探索“農業企業工廠化”生産模式,推進産業數智化轉型。平桂區引入山東“壽光模式”將蔬菜生産請進大棚,加強數字化應用和流水式生産,實現從“會種菜”到“慧種菜”轉變,打破傳統農業“看天吃飯”問題;借鑒“工業上樓”理念,引進深圳京基智農、廣東溫氏、新希望六和等龍頭企業,採用國際先進的“立體聚落式”樓房養殖模式,建成生豬智能化養殖基地5000畝;借鑒半山工業園做法,充分利用閒置土地發展陸基圓池循環水設施漁業基地,推進水産養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此外,平桂區充分利用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搭建自動開口通風、遮陽避曬、噴淋施藥、滴灌施肥、亮燈補光、調控溫濕,智能溯源“六自動一溯源”系統,實現設施大棚生産全過程智能化、自動化、數字化監管,實現1人1部手機即可輕鬆管理5至6個大棚,産值提升4至5倍。産業園獲認定為首批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創新引領區。
今年46歲的盧秋花是羊頭鎮大岩村村民,已經在産業園工作4年了。“離家裏近,既能照顧老人小孩,又能掙錢,每個月工資有三四千元,對我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善,我很滿意。”盧秋花説。
如今,“菜籃子”已成為平桂區農民群眾增收的“錢袋子”。該區探索“産業農民職業化”共富模式,建立健全聯農帶農機制,就地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培養造就高素質的職業農民。2024年,園區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327元,高於當地平均水平47.80%,帶動47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累計超800萬元。
“我們華瑞與46個村集體有合作,他們租賃我們的大棚,委託我們進行經營管理,我們每年會按照一定的比例給村集體分紅。”平桂區華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謝春花介紹,“我們還會聘請周邊的村民來從事施肥、管護、採摘等工作,帶動他們就業增收。”
為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平桂區創新多種形式推進適度規模經營,通過政策引導、規範管理、技術指導等方式,共培育新型經營主體391家,自治區級以上龍頭企業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家、家庭農場10家,聯合多家企業及種植大戶組成農業産業化聯合體1家。
如何打好融合牌,推進業態融合發展?平桂區積極完善産業園加工、冷鏈物流等配套設施,培育盛鮮、中農等7家規上農産品加工企業;加快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建成電商産業學院;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全年累計接待游客335萬人次,實現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營業收入達6.73億元,成功獲評自治區級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
平桂區現代農業産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林瑞&&:“下一步,平桂區將繼續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突出做大設施蔬菜、生豬主導産業,構建‘種養加’全産業鏈,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肉籃子’標杆;繼續推廣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等新技術,為園區産業綠色發展增添新活力。”(記者 李新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