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古韻新調情悠悠

柳城彩調傳承後繼有人。郭志生/攝

彩調是群眾最喜愛的草根劇種之一。 (柳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臨近春節的一個午後,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灑在柳城縣大埔鎮靖西村一個古樸又特別的農家小院。
小院是彩調老師周錫生的家,也是他和妻子何秋萍共同創辦的“老還童”彩調劇團的少兒培訓基地。在這個不大的院子裏,每天都有老少排練互動的場景。他們的一招一式如同一支靈動的畫筆,舞動着百姓的喜怒哀樂。
彩調俗稱調子戲或採茶戲,是廣西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因其唱腔中常用“哪嗬咿嗬嗨”為襯詞,民間又稱之為“哪嗬嗨”或“咿嗬嗨”。
彩調最早是從民間歌舞和説唱演變而成的“對子調”。由一對男女對舞歡歌,男舞花扇,女揮方巾,表現彼此相愛的喜悅心情,演唱內容多為讚美大自然或歌頌愛情,所用曲調都是民歌、山歌和小調。
柳城彩調劇多以勞動、愛情、家庭生活等為主題。表演時採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等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身段步法、轉身、亮相、扇花技藝等極富特色。彩調唱腔輕快活潑,語言風格詼諧幽默,號稱彩調“三件寶”的扇子、手帕、彩帶在表演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柳城,“彩調窩”的美譽家喻戶曉,彩調的故事被歲月的筆觸細細勾勒,飽含着濃濃的鄉愁,散發着歷久彌新的文化韻味,宛如一首首無言的詩篇,鐫刻在這片土地的記憶深處。
史料記載,早在清朝乾隆至光緒年間,柳城縣大埔鎮靖西村已有戲樓,戲樓裏主要演採茶戲。到了光緒三十二年至民國十年間,大埔靖西村成立唱戲的“眾樂堂”,村裏逢年過節搭&表演,因演出時戲&&央懸挂一幅“八仙圖”,“眾樂堂”被叫作“八仙班”。
彼時的“八仙班”演技精湛而久負盛名,彩調盛極一時,它裹挾着田野的芬芳與生活的煙火氣息,將人帶入悠悠歷史長河中。
在這片充滿溫情與堅守的土地上,總有一群對彩調愛得深沉的人。
2010年9月,周錫生回鄉對柳城彩調進行調研。當時,彩調衰落、蕭條的景象令他觸目驚心。回想當年老藝人們的殷切期望,他輾轉反側夜不能寐。周錫生很快回到靖西村,與同是“八仙班”弟子的老伴何秋萍一道,成立了“老還童”彩調劇團,踏上搶救、保護、傳承柳城彩調的征程。
夫妻倆自掏腰包購置樂器、服裝、布景和化粧品等演出物資和設備,創作、排演了多&以彩調為主的綜合文化晚會,到全縣各鄉鎮巡迴演出,還創辦了公益性少兒彩調班。
當久違的“哪嗬衣嗬嗨”重新回蕩在柳城夜空,瀕危的彩調有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2016年,柳城彩調成功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2017年,“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柳城彩調)保護傳承基地”扎根老還童彩調劇團,周錫生老師榮獲“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柳城彩調)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2025年1月25日,黃嘉善與徐麗媛這兩朵柳城“小梅花”,與國家二級演員雷瑪玫、柳州原創彩調劇《劉三姐》第二代“劉三姐”扮演者及柳州原創彩調劇《劉三姐》第五代“劉三姐”扮演者一起,老中青少四代同&演繹彩調《歌仙歸來》,成為柳州市新春文藝晚會最具特色的地方戲節目,讓人們久久難忘。
一把把靈動飛舞的扇子、一方方輕盈翻飛的手帕、一條條隨風飄揚的彩帶,已然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傳承與創新的文化紐帶,串聯起歲月的記憶與時代的脈搏。(陳明桂 吳再麗 郭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