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寧2月14日電 2月13日,廣西河池市南丹縣瑤望天下旅游景區內人頭攢動。在白褲瑤年街節的熱烈氛圍中,“鼓韻河池·奇美南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成果展示活動拉開帷幕。全國1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代表、河池市各縣(區)非遺傳承展演團隊以及數萬名游客齊聚瑤鄉,與身着節日盛裝的白褲瑤群眾共賞非遺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的盛景。

國家級非遺項目“銅鼓舞(南丹勤澤格拉)”展演現場。
開幕式上,南丹和東蘭兩縣群眾帶來的銅鼓表演齊聲轟鳴,舞步鏗鏘,再現族群遷徙與勞作的場景。此外,豫劇《穆桂英挂帥》選段高亢激越,羌族歌舞《羌之源》豪邁奔放,大理劍川白曲《泥鰍調》悠揚婉轉,黔東南《雷山苗族銅鼓舞》靈動歡快,多民族非遺文化在此交織成歌。

來自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非遺演員演唱劍川白曲《泥鰍調》。
據介紹,河池是中國銅鼓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區是廣西目前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生態保護區內已建成非遺傳承場館125個,非遺工坊22個,自治區、市、縣級三級非遺項目1230余項。南丹縣位於生態保護區的核心區域,共有1700余面銅鼓,擁有銅鼓舞(勤澤格拉)、瑤族服飾、壯族螞拐節、壯族銅鼓習俗等國家級非遺項目4項。在生態保護區建設的帶動下,2024年,河池市共接待游客5969.94萬人次,同比增長19.1%;南丹縣共接待游客804.7萬人次,旅游收入達84.7億元。

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群眾表演自治區級非遺《舞草龍》。

游客在非遺市集選購白褲瑤文創産品。

廣西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群眾現場展示瑤族服飾。

白褲瑤群眾參加打陀螺比賽。
活動現場,仫佬族舞草龍、壯族打扁擔、瑤族服飾秀等非遺技藝吸引游客駐足體驗。來自貴州的游客陳先生舉着手機拍攝打陀螺場景時説:“沒想到傳統年俗這麼鮮活!打陀螺、射弩箭、細話歌對唱,真真切切地體驗到了白褲瑤群眾的生活日常。”
活動期間,參會嘉賓現場考察生態保護區文旅融合新實踐。在南丹縣朵努社區移民搬遷點的非遺工坊內,靛藍染布化身絲巾、茶具、手袋等文創産品獲得市場青睞,目前年營業收入超過200萬元,共吸納周邊近200名留守婦女就近就業;在丹泉洞天酒海景區內,8萬噸陶壇藏於喀斯特溶洞,釀酒技藝串聯起“酒旅融合”産業鏈,帶動2000余戶農民種植高粱;在白褲瑤生態博物館內,以實物、圖片和影像資料還原白褲瑤的歷史脈絡,糧倉、粘膏樹、手工紡紗場等景無聲訴説着這個“人類文明活化石”的生存智慧。
夜幕降臨,篝火映亮百褶裙上的蠟染圖騰,長桌宴上瑤鄉臘肉香氣蒸騰,本土樂隊改編的原生態白褲瑤歌曲在桂西北群山間悠揚飄蕩。參會嘉賓感嘆:“南丹讓文化遺産‘活’在當下,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魂。”千面銅鼓聲裏,這片土地正將非遺保護與創新譜寫成民族共富的聲聲樂章。(圖片來源:南丹縣融媒體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