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奮進 共築家園-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5 01/18 11:14:38
來源:廣西日報

團結奮進 共築家園

字體:

【原標題】團結奮進 共築家園

  “我們要在民族團結進步、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上走在前、做示範,積極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促進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講好各族人民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的鮮活故事,讓民族團結佳話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政府工作報告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建設作出部署,在廣大代表委員中引起強烈共鳴。

  廣西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區,是各民族和諧共生、守望相助的家園。一年來,我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建設走深走實,民族團結進步走在全國前列。自治區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圍繞示範區建設、共建共享“五個家園”展開熱議。

  夯實文化根基,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以中華文化認同為基礎。

  近年來,我區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工作領導小組和研究會,編纂《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彙編·廣西卷》,開展“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等系列活動,傳承保護銅鼓、壯錦、風雨橋等中華文化符號,有形有感有效共建共享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建設共建共享的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廣西民族大學黨委書記、廣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院長卞成林代表&&。

  卞成林説,我區要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彰顯中華民族獨特的價值理念,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以夯實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和文化根基;挖掘廣西歷史文化遺産以突出其中所蘊含的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特別是帶有廣西特徵的中華文化符號和民族形象;鼓勵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在加強各民族廣泛&&的過程中增進對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情感歸屬。

  “共建共享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主體是各族群眾,文化來自人民創造、服務群眾生活,要根植於文化傳承,使各族群眾共建共享的成果活起來、傳得下、有影響。”柳州市民宗委主任吳慧蘭委員&&,精神家園的構建是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要在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不斷與時俱進。

  “開展系列群眾文化活動,為各族群眾提供更多喜聞樂見的文化大餐。”南寧市群眾藝術館館長陳春燕委員説,該館致力於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關注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新需求,讓更多年輕人走進群藝館,了解民族文化藝術。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學校是重要陣地。河池市婦聯主席謝小菊委員建議,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整合多部門資源,廣聚社會力量,為中小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注入源頭活水。

  促進融合發展,讓家園更美麗人民更富裕

  “打造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西的重大使命。”桂林市世界級旅游城市建設促進局局長潘玲委員説,桂林以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為重要契機,加快推進共同富裕幸福家園、宜居康壽美麗家園建設。

  “全力把漓江打造成為國內江河綜合治理典範和世界級生態保護樣板。”潘玲介紹,桂林實施“重拳治亂、全力治水、綜合治山、改革治本”工程,全方位築牢漓江保護的“法治圍欄”。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完善現代旅游産業體系,以産業發展帶動就業和經濟增長,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打造漓江沿線美麗鄉村帶,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實現鄉村美、産業興、百姓富。

  位於漓江東岸的桂林市雁山區草坪回族鄉潛經村,擁有300多年歷史。各族群眾沿江而居,世代同飲漓江水,共享漓江的綠水青山。

  隨着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建設的推進,潛經村迎來新機遇,成為共建共享宜居康壽美麗家園、共同富裕幸福家園的生動注腳。

  該村村民吳啟春代表介紹,當地通過“回音壁”收集群眾訴求,尤其是涉及幸福家園共建共享共治的問題,村民們共商共議,聚集資源推動解決。

  如今,潛經村已建成千畝甜竹、百畝無核黃皮果等一批特色産業,因地制宜打造了“竹筏游+古村落全國寫生基地+微民宿+文創旅游”等農文旅融合項目,助推各族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目前,我區獲得“中國長壽之鄉”38個,為全國最多。其中,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被國際、國內雙認定為“世界長壽之鄉”和“中國長壽之鄉”。

  河池市政協副主席韋懿格委員建議,加快發展大健康産業,深入推進巴馬國際長壽養生旅游勝地等建設,打造國際知名的宜居康養勝地和世界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加快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推動三産融合與城鄉融合發展,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築牢安全屏障,增強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視察時指出,建設多民族群眾互嵌式社區,是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徑。

  我區持續建設多民族群眾互嵌式社區,建成“民族之家”和“服務中心”3000余個、“同心文化載體”1200多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1.4萬多個,讓各族群眾留得下、融得進、過得好。

  如何把社區打造成各族群眾守望相助的和諧家園?

  上林縣澄泰鄉象山社區團支書藍偉健代表&&,象山社區位於易地搬遷象山安置點,社區通過設立“愛心超市”,發動各族群眾參與鄉村治理、公共服務,營造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通過強化産業就業幫扶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優化互嵌式社區環境,促進社區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

  邊民富則邊境固,邊疆穩則國家安。

  “我區深入推進邊疆穩定平安家園建設,是對總書記囑託廣西‘在維護國家安全上作出更大貢獻’的積極響應與有力踐行。”南寧師範大學法學與社會學院副教授衛緒華委員&&,要強化國家安全意識,全力聚焦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廣西、平安廣西,維護國家安全和邊疆穩定。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

  我區投入1.2億元支持8個邊境縣(市、區)建設和發展,8個邊境縣(市、區)全部通行高速公路,邊境地區87個鄉鎮全部實現有線光纖聯網,邊民富、邊關美、邊境穩、邊防固邁上新&階。

  崇左龍州地處中越邊境,為邊防重鎮。去年,龍州縣全面貫徹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建設任務,社會安全穩定動態工作排名保持在全區前列。

  龍州縣縣長秦義敏代表説,將進一步推動龍州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下移,提升群眾獲得感;加快推進邊境小城鎮建設,紮實推進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穩邊固防工作,守好祖國南大門。

  自治區人大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雷震代表建議,要以問題為導向,用好用足邊境扶持政策,採取有效措施加快邊境地區發展,幫助少數民族聚居區融入新發展格局。崇左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譚燕玲代表&&,繼續發揮“邊海”優勢,做實做活開放發展大文章,以産業興邊、穩邊,掀起興邊富民新高潮。(統稿記者 何明華 采寫記者 蔣予昕、沈程、謝永輝、傅清龍、藍鋒、管林華)

【糾錯】 【責任編輯: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