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辦好民生實事 擦亮幸福底色
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滿足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緊抓民生關鍵領域,部署了一攬子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新任務新舉措,傳遞出滿滿的“民生溫度”。
如何紮實辦好民生實事,托起群眾幸福夢。着眼於這一美好目標,代表委員們展開了熱烈討論。
以務實創新舉措解群眾急難愁盼
堅持把八成左右的財政支出用於民生領域,全面完成為民辦實事工程;城鎮新增就業40.5萬人;全區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8427所,建成610個鄉鎮養老服務中心,建設10.2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發放社會救助資金118.7億元、惠及310萬人……
盤點2024年民生實事,廣西交上了一份“暖心”答卷。
今年,廣西將籌措資金835億元以上,實施十大為民辦實事工程,以更多務實創新舉措解群眾急難愁盼,跑好為民造福的“接力賽”,讓人民群眾幸福感更可持續。
“過去一年裏,我們常態化實施‘就業暖心·桂在行動’專項服務活動,打造‘萬事通達·就在廣西’公共就業服務品牌,持續打好穩就業組合拳,推動城鎮新增就業40.55萬人,脫貧人口務工規模290.31萬人,為推動百姓安居樂業提供了重要保障。”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書記、廳長唐標文代表&&,2025年,廣西人社部門將實施就業創業富民、社會保障惠民、人才人事利民、勞動維權安民、人社幫扶為民、窗口服務便民“六大行動”,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佈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和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持續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集中力量滿足群眾普遍需求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教育惠民生工作中,我區一件接着一件辦,使更多的“教育惠民政策”變成群眾的“幸福賬單”。
“2024年廣西首次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全覆蓋、新生入學教育‘一件事’改革持續推進、‘職教出海’取得豐碩成果……”回顧過去一年廣西教育事業的巨大進步,柳州城市職業學院旅游與康養學院副院長劉奕代表備受鼓舞,他建議&&更多舉措,助力教育數字化轉型,創新教學模式,同時促進教育與社會融合,加強家校社溝通,推動教育與産業發展結合,培養更多實用型人才,為群眾帶來更大的幸福感。
小社區蘊藏大民生。貴港市港北區西江街道西江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覃應新代表建議,改善社區民生,合理規劃社區的公共空間,建設更多的休閒廣場、增加綠化面積等,豐富社區文化活動,為鄰里和諧互動提供更多場所。同時開設多樣化的社區服務項目,如養老服務、托幼服務、醫療服務等,提升老人安享晚年的安全感、孩子健康成長的幸福感。
針對農村地區精神衞生建設存在的短板,農工黨桂林市委會主委農軍委員建議,加大農村地區精神衞生健康建設政策支持力度,合理配置醫療康復資源,推動精神疾病預防、治療、康復、保健一體化建設,普惠更多群眾健康。
把民生願景變為百姓幸福實景
鄉村振興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環節。針對當前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薄弱環節,南寧市西鄉塘區金陵鎮樂勇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方能烈代表建議,重視基層人才培養,築牢産業發展“橋頭堡”。一方面,建立鄉村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致富能手和創業能人等人才庫,挖掘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另一方面,不斷提升現有幹部能力,打造一支“帶不走”“留得住”“能幹事”的人才隊伍。
來賓市興賓區水利局副局長韋蘭代表&&,將對照新目標任務,重點從灌區改造、病險水庫加固、農村飲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小型農田建設、水旱災害防治能力提升等民生方面持續努力,全面提高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加強農村飲水安全保障。
脫貧群眾就業關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質量和成色。上林縣三里鎮東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覃舒怡代表&&,2025年,該村將以發展村集體自主經營産業為契機,為鄉村群眾提供更多“家門口”崗位,同時鼓勵村民外出務工,並幫助他們申請交通補貼。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全州縣委書記鄧世文代表&&,2025年,將立足縣域資源稟賦打造輕紡鞋業製造、生態食品加工、綠色資源開發三大主導産業,學好用活“千萬工程”先進經驗,突出改善廣大群眾的教育、醫療、就業條件,把更多的民生願景變為百姓的幸福實景,讓百姓的幸福看得見、摸得着、可持續。(記者 王艷群 見習記者 楊靈燁 付瑋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