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月16日電(記者 楊馳、雷嘉興) 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激發鄉村振興的動力和活力是在今年廣西兩會與會人士關注的熱點話題。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廣西農商聯合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羅軍認為,構建多層次投融資機制是金融服務好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
據介紹,長期以來,廣西農商系統作為廣西服務鄉村振興金融主力軍,以佔全區約25%的存款發放了廣西約65%的普惠涉農貸款、61%的農戶貸款和和99%的脫貧人口小額信貸,不斷完善鄉村振興金融服務體系。
羅軍建議,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完善農村金融政策體系。將做好農村普惠金融提升到戰略高度,金融監管部門與金融機構合力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和金融立法。充分發揮農合機構服務鄉村振興金融主力軍作用,更好滿足鄉村全面振興多元化金融需求。用好用足支農支小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強化涉農金融機構的正向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和補償機制。
二是強化協同合作,完善涉農風險分擔機制。鼓勵和引導更多保險、擔保等金融機構下沉鄉村,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加大銀保、銀擔合作力度,合理為涉農經營主體、小微企業等融資增信,降低涉農信貸風險。完善氣候等相關風險保障體系,推動完善以政策性巨災保險為基礎、以商業性巨災保險為補充的多層次巨災保險和分保體系,進一步健全農村金融風險保障機制。
三是強化信貸支持,加大鄉村振興金融供給。金融機構應及時創新推出符合涉農經營主體、小微企業發展需求,以及適合當地特色産業發展的信貸産品,助力做強“桂字號”農業品牌。積極開展與涉農經營主體和小微企業需求相匹配的首貸、信用貸、無還本續貸等業務,滿足各類涉農經營主體個性化的金融需求。
四是強化數據聯動,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建好農村農業信用信息數據庫,強化對農業生産生活領域的數據收集、挖掘和運用。加強不同部門間涉農信息數據共享,加大“智改數轉”力度,加快實現涉農主體金融基礎信用信息和公用信息的互聯互通。持續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建設,深入推進“整村授信,戶戶有信”工程,進一步營造“知信、用信、守信”的農村信用環境。
五是強化科技賦能,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質效。升級推廣數字普惠金融,推動金融業務向“無紙化、線上化、標準化、智能化”發展,降低鄉村物理網點建設和運營成本,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質效。加快數字鄉村建設,進一步完善村屯通訊基礎設施,為數字普惠金融覆蓋邊遠鄉村提供保障,進一步提升農村客戶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助推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添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