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百色靖西市錦繡古鎮夜市——有戲,更有味
夜色瀰漫,百色靖西市錦繡古鎮古戲&上燈光璀璨、好戲連&,點亮了這座邊陲小城豐富多彩的夜生活。
錦繡古鎮集文化體驗、休閒娛樂、餐飲住宿、商務接待、生態養生等功能於一體,民俗表演、特色小吃和旅游商品為市民游客提供了豐富的選擇。
夜來人潮涌,升騰煙火氣。
&上,演員唱腔婉轉悠揚,演繹世間百態;台下,戲迷用手輕打節拍,看得如癡如醉。
“我們群眾心歡喜,白天在打理家務,晚上來相聚唱戲……”1月7日,演員陸麗雪唱着歡樂的曲調,在木偶戲服的雙袖、雙肩和背部繫上細繩,控制着木偶跟隨音樂翩翩起舞。
壯族提線木偶戲是靖西民間戲曲藝術,木偶的臉譜一般用柚子木或銀木雕成並畫上圖案,人物角色有青衣、小生、鬚生、紅臉、花旦等,伴奏使用二胡、三弦、秦琴、鑼、鈸等樂器,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古戲&承載着古韻鄉愁,留下不少人的童年回憶。
靖西市民梁文仕是個老戲迷,經常抽空到夜市“追戲”。“兒時娛樂活動少,我最開心的事就是逢年過節,買上5分錢的冰棍,在村子裏的古戲&前看戲。”他説,錦繡古鎮建起古戲&後,自己常帶着孫子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呀哈嗨”的戲曲聲中,夜市古戲&散發出的“文化味”,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駐足欣賞。
男演員用彩筆在肚皮上畫上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竹簍往頭上一蓋,便成了“小矮人”,他們通過呼吸變換控制肚皮,以豐富“小矮人”的“面部”表情,還有“蹺腿互鬥”“撅臀互撞”“低頭互頂”等動作表演,這個慶豐收的田間矮人舞表演把台下的觀眾逗得哈哈大笑。
“我和朋友白天游覽了鵝泉、舊州古鎮、通靈大峽谷,晚上又到錦繡古鎮品美食、看大戲,玩得非常開心。”來自遼寧省的游客黎帥告訴記者,靖西的南路壯劇富有民族特色,別有一番韻味。
末倫《送情鞋》、壯劇《屋檐滴水》、巴樂山歌《歡迎遠方游客來》……靖西的夜晚很“有戲”。好戲從哪來?“靖西市、鄉(鎮)、村共有156個文藝隊伍,古戲&上的節目大多由群眾編排,是通過本地百姓舞&‘街天有戲’篩選出的精品。”靖西市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局長李萍介紹,該市鼓勵文藝隊成員創作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樂器演奏、壯話小品、壯族戲曲等節目參加夜間展演。
白天,挽起褲腿下地是農民;晚上,洗凈泥巴上&是演員。如今,靖西許多農民把空閒時間用在了唱歌、跳舞、看書等精神文化生活上。
“十幾年前,我看到鎮上的文藝隊到各地表演,十分羨慕,因為自己非常喜歡壯劇,就申請加入文藝隊成為其中一員。”靖西市安德鎮安德街大村屯群眾演員農丕德&&,每次進城演出給觀眾帶來歡樂,都感覺很有意義。
百姓演,百姓看,百姓樂!
古戲&松弛感拉滿的免費演出,成為靖西夜間的一道文化風景線,點亮群眾美好生活,留住路過的游客。
“你聽,&上表演的靖西壯族八音,是由馬骨胡、葫蘆琴、田螺笛等多種樂器演奏出來的8種聲音。”古戲台下,靖西壯族八音非遺傳承人李西克帶着學生邊看、邊體驗。他長期參與戲曲進校園活動,創作了很多既有傳統韻味又具現代氣息的作品。
戲曲人生,韻味悠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夜市聽戲、看戲、學戲,古戲&呈現新面貌、新生態、新氣象。
演出落幕後,好戲不散場。意猶未盡的觀眾哼着小曲,漫步在古戲&旁的美食街,品嘗艾葉糍粑、“番嘰嘟”、酸嘢、米餃、簸箕拼盤等靖西特色小吃,在夜色下盡享愜意生活。
戲曲與美食交融,打造沉浸式體驗性夜間文旅消費新場景,讓靖西的夜充滿魅力和活力。(記者 凌聰 通訊員 黃俊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