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年輪”開枝散葉-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5 01/06 11:22:23
來源:廣西日報

“世紀年輪”開枝散葉

字體:

  【原標題】“世紀年輪”開枝散葉

水松雄偉英姿。

平樂縣林業局工作人員在護理水松。

  “青松誰剪水雲邊,夢入頻驚逸史眠。龍起乍疑摩碧漢,鶴歸猶自認南阡……”在明代詩人梁聰的筆下,這種來自冰川世紀孑遺植物,別有一番風情韻致。

  它,就是有着“世紀年輪”美譽的水松。

  冬日午後,記者跟隨平樂縣林業局工作人員,來到該縣沙子鎮保安村委高堆村,一探“世紀年輪”的真容。

  舉目望去,這株有着180多年樹齡的水松粗壯挺拔,高約10米,樹榦有不少扭紋,樹皮粗糙,上面縱裂成許多不規則的長條片。走近樹下抬頭仰望,一簇簇草綠色的線形葉親熱地攀着褐色的枝幹,在藍天下隨風而動,像極了年幼的孩子拉着媽媽的手在撒嬌。

  “這株水松的葉子螺旋狀排列,基部下延,主要有鱗葉、線形葉、線狀錐形葉三種形態的葉片。喏,這是它的果實。”説着,平樂縣林業局副局長陳讚平掏出兩顆綠色的松果,其上尖下圓,煞是可愛。

  “小時候,水松旁邊有個1畝多的魚塘,孩子們都喜歡跑到水松樹下玩。當時,水松長得很茂盛,樹枝還伸展橫跨到樹旁的水泥路呢!”回憶童年往事,今年51歲的村民黎遠建深有感觸。後來,隨着魚塘消失,這株水松的許多樹枝逐漸變枯。

  “水松自然更新能力弱,生長需要一定的水濕條件,但種子卻不能在常年水浸的濕地上萌發成幼苗。”廣西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水松保護項目負責人梁永延坦言,人類活動的影響,使得水松的生長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導致生長不良甚至死亡。

  老樹滄桑,世事婆娑。

  水松是恐龍時代的物種,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屬於柏科水松屬,被稱為“植物活化石”。因水松多是呈孤島狀分佈,每個分佈點僅有零星植株,在《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中,水松被評估為易危(VU)等級;在《中國高等植物紅色名錄》中被評估為極危(CR)等級。

  從遠古走來,水松對於研究杉科植物系統發育、古植物學、古氣候學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是國寶級樹種。

  目前,全國野外水松有89個分佈點,共912株。廣西水松母樹只有7株,主要在南寧市賓陽縣、崇左市天等縣、梧州市蒼梧縣、貴港市覃塘區,以及桂林市雁山區和平樂縣6個分佈點。

  如何拯救這一植物界的“活化石”?

  “我們給周邊村民普及保護水松知識,並以林長制為抓手,修整水松周邊環境,盡量讓它的生長環境與野外環境相似,讓它生長得更好一些。”平樂縣林業局森林資源管理股股長林慧傑説。

  “村民把水松當作‘鎮村之寶’,給它打營養針,對過往運輸車輛限高,在地面打孔增加雨水滲透,冬天澆水……”沙子鎮保安村黨總支書記劉泳町告訴記者,村民世代與之和諧相處,還將其納入《鄉規民約》加以保護,讓這株水松健康生長。

  廣西林業局啟動了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保護項目——廣西水松群落資源調查和生態特徵研究及遷地保護。2022年10月,廣西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派人到全區水松的6個分佈點,對7株水松母樹進行採種、人工繁育,實施了“一樹一策”的救護與復壯措施。

  同時,該中心研究人員在平樂縣水松母樹附近適宜區域開拓一處基地,開展種苗擴繁試驗,於2023年3月播下6000多粒種子,經過一年培育,長出700多株幼苗。

  為了提高存活率,研究人員篩選出較為壯實的500余株存活幼苗,在南寧、桂林等地與原生境相近且有人管護的單位或區域,進行了野外回歸工作。

  梁永延告訴記者,項目通過水松繁育與野外回歸工作,總結出一套符合廣西實際的水松繁育方法,為水松的進一步擴繁奠定基礎,對有效減緩其野外滅絕風險和恢復種群及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桂林市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裏,記者看到,高約1米的20棵水松樹苗,亭亭玉立,長勢良好。

  踽踽立千年。如今,水松新生,開枝散葉。(傅清龍 文/圖)

【糾錯】 【責任編輯: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