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桂粵專家把脈桂林甑皮岩遺址土地文化資産釋放路徑
12月28—29日,考古遺址土地文化資産科學釋放研究成果展示暨考古經濟學研討會在廣州順利舉行,來自西安交通大學、廣東海洋大學、桂林旅游學院、廣西民族大學、廣西財政廳財政科學研究所等單位的相關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同探討考古遺址土地文化資産科學釋放路徑和考古經濟學研究成果。
本次研討會由陶雛器(廣州)文化研究事務所主辦,研討會展示2012年以來考古經濟學從醞釀到初步形成的階段性綜合研究成果。研究成果顯示,考古經濟學是與考古學密切關聯的一門新興學科,它源於考古學,是以考古學研究成果為基礎開展經濟學研究的一門專業學科,是考古學與經濟學融合的一門新興學科。
主辦方陶雛器(廣州)文化研究事務所首席研究員陳向進介紹,與考古學相比較,考古學研究對像是考古遺址土地文化資源,考古經濟學研究對像是考古遺址土地文化資産。考古經濟學是研究考古遺址土地文化資産經濟價值、經濟關係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專業學科。考古經濟學研究者主張,我國“考古遺址土地文化資産”屬於國家所有,由人類先民創造,儲存於考古遺址土地中;考古學不僅研究“考古遺址歷史文化資源”,也研究“考古遺址土地文化資源”;“考古遺址土地文化資産固有經濟價值”的科學量化與科學釋放是考古經濟學重點研究的內容。
2024年,是“考古經濟學”元年。今年9月,我國首個考古經濟學學術研討會在桂林成功舉辦。10月12日,“考古經濟學高校第一講”在廣西財經學院開講;10月24日,首個文博行業MBA招生宣講會在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舉行;廣東海洋大學原副校長朱堅真教授介紹,2024年我國首部《考古經濟學》專著已經完成徵求意見稿,有望在2025年公開出版發行。
據悉,廣西是我國率先開展考古經濟學探索與研究的地區之一,至今已持續20多年時間。考古經濟學探索與研究,與廣西高速公路建設有着特殊的密切&&。
隨着廣西啟動大量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基本建設項目,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取得長足進展,基本建設考古也迎來一個高峰時期。例如,在南寧至百色、百色至隆林、百色至羅村口、桂林至梧州等高速公路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考古發掘出自舊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大量遺址和墓葬,獲得了諸多重要發現與學術成果,其中一些重要發現填補了廣西乃至全國的考古空白,引起了高度關注。
廣西高速公路建設與文博事業發展催生了廣西相關學者率先在全國開展考古經濟學研究。2002年—2012年,陳向進等考古經濟學研究者開展考古文化資産經濟價值釋放的前期研究工作,在廣西基礎設施領域開展“三資模式(資産—資本—資金)”釋放特定資産經濟價值為資金的研究與實踐並獲得成功,積累了豐富的資産轉化為資金的成功案例,為考古文化資産經濟價值釋放研究奠定了理論與實踐基礎。
2012年至今,由陳向進牽頭的考古經濟學研究團隊,圍繞考古文化資産固有經濟價值科學量化、科學釋放等課題開展了系統研究,不斷取得新的認識與成果,如提出土地資源二元性與考古學科二重性的認識,首創考古經濟學ADOS資産釋放模式。
研討會介紹,《桂林市人民政府公報》2023年第3期向社會公報,甑皮岩遺址考古發現的萬年陶器填補世界陶器起源空白,“萬年智慧聖地”成為桂林市歷史文化新名片,納入桂林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萬年智慧聖地”與“桂林山水甲天下”成為桂林市人民政府規劃塑造的桂林市兩個“世界級城市品牌”。
陳向進認為,自1965年廣西桂林市甑皮岩遺址發現以來,經過持續數十年發掘與研究,形成的甑皮岩遺址考古學研究成果擁有巨量的經濟價值,可以科學釋放為桂林市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需要系統開展甑皮岩遺址土地文化資産科學量化與科學釋放的考古經濟學研究工作。
有專家認為,近年來,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考古研究工作者形成了“陶雛器”“雙料混煉”“中華陶器之源”“甑皮岩雙料制陶古法”“萬年文化桂林三寶”等一系列學術研究成果。此次會議以“考古經濟學”為主題,聚焦甑皮岩遺址無形資産的經濟轉化進行研討,以期激活考古遺址歷史文化資源,向經濟文化資産以及文化資本轉化,為因地制宜地推動桂林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探尋新財源路徑。
與會的廣西財政廳財政科學研究所胡德期博士坦言,考古文化客觀存在固有經濟價值,屬於國家資産,開展考古經濟學研究,將考古文化巨量資産科學釋放為國家財政收入,意義重大。
朱堅真教授介紹,2020年以來,陶雛器(廣州)文化研究事務所牽頭與廣東海洋大學、桂林旅游學院三方,持續5年時間聯合開展甑皮岩遺址考古經濟學研究工作,形成中華陶源米藏數碼陶器轉化因子科學量化甑皮岩考古文化固有經濟價值等系列考古經濟學研究成果。他認為,甑皮岩遺址土地文化資産具備科學釋放為桂林市政府財稅收入的諸多優越條件,可以成為地方財稅收入的新路徑,對推動桂林市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會議期間還舉行了“中華陶源米藏數碼陶器試運行啟動儀式”,由共同主持“中華陶源米藏陶器”研發的桂林旅游學院二級教授帥立功與陶雛器命名者陳向進移交首件中華陶源米藏數碼陶器作品。
該陶器運用可溯源至源頭並傳承萬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甑皮岩雙料制陶古法”昇華期燒制技藝燒制,是我國首款數碼陶器,儲藏海量考古文化內涵,具備成為甑皮岩考古文化固有經濟價值轉化因子的條件。(陳百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