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坡增綠 林農增收——北流市山圍鎮國儲林建設成果豐
村民正在採摘八角。 謝德桐/攝
國家儲備林建設是我國為提升木材戰略儲備能力、維護國家木材安全和生態安全而實施的一項重大戰略,也是廣西打造萬億林業産業的重要抓手。
八角既屬於經濟林,又是國家儲備林建設重要樹種。有着“南國香都”之稱的玉林市,以北流市山圍鎮為示範,通過林地流轉,對現有八角林採取“林地入股”“託管分紅”等多元合作方式,創新八角經濟林合作經營模式,推動國儲林建設和鄉村振興有機融合,促進林農增收、林業增效,成為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
林農增收 紅利不斷
隆冬時節,走進北流市山圍鎮都宮村,連片的八角林滿眼皆綠。看著眼前一棵棵如同“搖錢樹”一樣的八角林,村民馮在南臉上挂滿了笑容。“自從讓家裏的林地參與國儲林建設,自己增收不説,還為國家木材安全作了貢獻。”馮在南高興地説。
今年1月,他與玉林市農投林業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合同,將自家30畝集體林地流轉給該公司用於建設國家儲備林項目,全家的生活狀況由此發生很大變化——除了獲得一次性林木補償款15萬元和首筆十年一付的地租收入1.8萬元之外,公司還聘請馮在南夫婦在林地務工,夫妻倆再也不用背井離鄉到外地去打工。
“我們倆幫公司除草、施肥、打藥、摘果,每人每天200元左右,一年做4個多月,工資加起來大概有5萬元。此外,公司每年還會給20%的鮮果分紅,鮮果也可按市場價折現,這又是一筆不菲的收入。”這樣的好日子,馮在南過去想都不敢想,如今卻真實地擺在了眼前。
“以前夫妻倆外出務工,除去租房、吃飯等開銷後,收入所剩無幾。如今在家門口務工,不僅收入穩定,還方便照顧老人和小孩,這可比外出打工強多了。”深刻體會到參與國儲林項目建設的諸多好處後,馮在南的妻子劉桂珍有感而發。
在山圍鎮,像馮在南一樣從國家儲備林項目收穫紅利的不在少數。豐垌村村民李芳培通過流轉30畝八角林獲得林木補償款20萬元,林地租金按十年一付收入1.8萬元;甘竹村村民龐漢錶獲得收益最多,他家流轉40畝八角林獲得林木補償款30萬元,林地租金按十年一付收入2.4萬元。同樣,他們每年還能享受20%的鮮果分紅。
森林提質 山坡增綠
山圍鎮是北流市有名的八角之鄉,全鎮八角種植面積3萬多畝。都説靠山吃山,可過去由於林農零散經營,八角林經營整體效益低,群眾守着豐富的資源卻並未過上富饒的生活。
2012年,廣西被列入全國首批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試點省(區),玉林作為廣西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綜合試點地區,積極創新“國儲林+林權改革”“國儲林+多功能經營”“國儲林+香料産業”等“國儲林+”新模式,在促進森林提質增效、維護國家木材安全和生態安全以及推動鄉村振興工作中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去年10月,玉林市農投林業投資有限公司以玉林市5萬畝國家儲備林項目為抓手,全力推進山圍鎮八角産業,目前意向收儲全鎮八角2.1萬畝,免費為林農辦理林權類不動産確權登記3000多畝。截至目前,已支付2200畝林地租金、林木收儲費用共900萬元,涉及100戶林農約500名村民,人均收益達1.8萬元。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國家儲備林建設不僅讓山圍鎮林農實現了資源變資産,也促進林業適度規模經營和提質增效。
“八角林以前由農戶自己經營,由於缺資金、缺技術、缺管護,春季基本沒有挂果。公司流轉林地後對八角林進行統一撫育施肥、嫁接、管護,還聘請有種植經驗的專家進行指導。矮化嫁接的八角5年後進入盛果期,畝産量可從起初的50—150公斤提高至2000公斤左右。”玉林市農投林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彭遠軍介紹。
得益於國儲林項目建設的深入推進,通過林地流轉採取科學統一經營管理措施,山圍鎮的八角實現整體提質增效,林農獲得的分紅收入也水漲船高,林農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明顯增強。
設施改善 鄉村變美
在甘竹村、都宮村交界處,新修建的一條30多公里的路一直從山腳延伸至山頂,成為連接城鄉群眾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
據介紹,這條道路是利用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配套資金新建而成。新道路的投入使用不僅改善了村民日常交通出行,還讓村裏的農特産品出山之路變得更加通暢快捷。
此外,在甘竹村、豐垌村、都宮村,因國儲林項目建設而投入4萬元升級改造的村小學廚房,讓學校全體師生告別了柴火,更新了廚具,乾淨衞生的環境讓師生、村民讚不絕口。
去年以來,依託項目建設,玉林林投已先後投入199萬元用於山圍鎮道路、學校、消防水池、防火檢查站等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山坡增綠,林農增收,生態變好。得益於國儲林項目建設,山圍鎮走上了一條生態和效益共贏的綠色發展新路。
山圍鎮是廣西國家儲備林建設全面賦能鄉村振興的縮影。廣西積極創新國家儲備林建設模式,目前建設面積超過1500萬畝,穩居全國首位。“十四五”以來,廣西國家儲備林項目流轉集體林地林木362萬畝,助農增收超過100億元。隨着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的深入推進,為八桂鄉村邁向全面振興打開了新的局面。(記者 王艷群 通訊員 李凱 李洪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