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縣域發展,活力涌動氣象新
堅持工業引領、集群共進,扶綏縣是廣西唯一獲評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縣域,連續多年獲評廣西高質量發展先進縣;
以改革破題、創新開路,北流市近五年GDP年均增長率6.5%,成為廣西首個突破400億元的縣(市);
執“生態優先”之筆,繪綠色發展新畫卷,陽朔縣連續5年蟬聯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
……
縣域連接着城市與鄉村,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本單元,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載體,是實現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廣西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發展,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因地制宜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始終把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作為推動我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突出抓手來抓,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走出一條産業支撐強、城鄉融合優、開放程度高的邊疆民族地區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做好強産業這篇文章
初冬時節,北部灣畔,綠意盎然。11月26日,位於防城港市港口區的廣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傳出捷報:其防彈鋼項目實現技術成果的産業化,産品獲得用戶好評。
近年來,港口區依託轄區産業,探索高能級打造創新平台、高標準培育創新主體、高效能夯實創新基礎“三高”聯動機制,推動科技創新關鍵變量逐漸轉化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創新動能在全區持續領跑。港口區連續上榜2023年、2024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榜單,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連續多年排名廣西前列。
記者從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獲悉,在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我區始終堅持以特色優勢産業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
今年10月,賓陽縣首個綜合能源站項目——賓陽縣古辣鎮稻花香裏綜合能源站建成投運,與一望無垠的彩色水稻一起,共同構成了美麗的風景線。
在北流,地方政府始終把陶瓷産業作為支柱産業來抓,形成包括日用陶瓷、特種陶瓷、建築陶瓷、園林陶瓷、工藝陶瓷生産及相互配套完整的産業鏈。截至2023年,北流陶瓷行業從業人員4.5萬人,全産業鏈年産值52億元。
今年,我區制定印發《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聚焦各地資源稟賦,持續加大力度,創新工作舉措,率先開展縣域産業“賽馬制”,加快推動縣域經濟“加速跑”。
自治區工信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區以廣西工業樹産業林全景圖為引領,依託縣域資源優勢,打造了柳州螺螄粉、梧州六堡茶、橫州茉莉花、廣西山茶油、永福羅漢果等農産品加工品牌,培育發展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等新興産業。
目前,我區11個特色産業集群入選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在今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1個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産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産業的指導意見》中,廣西柳州螺螄粉及特色米粉、水牛乳、甘蔗糖、六堡茶、桂酒、合浦月餅産業等重點地方特色食品産業列入國家重點發展産業,成功打卡“國家隊”。
要素下沉促發展
&&《關於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決定》以及“1+6”系列文件,印發《廣西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廣西支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近年來,我區建立健全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一攬子政策體系,賦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一組數據,彰顯廣西縣域經濟發展活力足、潛力大:
全區111個縣(市、區)GDP由2016年的1.59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2.67萬億元,年均增長5.7%;
2023年,全區縣域工業經營主體數量穩步增長,累計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985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6家、累計101家;新增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産品)3家、累計5家。
數據的背後,是各類要素資源的沉降,為縣域經濟發展夯實了基礎,築造了平台。
自治區黨委金融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區不斷推進金融機構下沉,打通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3家城商行以及北部灣財險均已實現縣域覆蓋率100%。
隨着金融服務下沉,目前我區實現政府性融資擔保業務區內縣域全覆蓋,融資擔保業務在保餘額196.1億元,撬動縣域融資擔保貸款投放532.37億元,惠及市場主體7.7萬多戶,為市場主體節約融資成本21.093億元。
土地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區通過優化縣域用地結構和功能布局,協調人地關係,補齊縣城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配套短板,完善城鄉生活圈,多渠道努力拓展存量、低效、流量等非新增建設用地空間,提升縣級城市空間品質和用地效率。
據悉,從2024年開始,自治區本級財政預算安排20億元資金,專項支持一批縣域特色優勢産業,重點用於推動特色産業發展的園區基礎設施、園區公共服務平台等基礎性、支撐性、牽引性項目,力爭通過3年努力,培育形成一批規模體量大、經濟效益好、發展後勁足、年銷售收入達百億元以上的縣域特色産業集群。
城鎮化建設惠民生
走進藤縣西厚路,映入眼簾的是乾淨平整的路面、整潔美觀的人行道,改造後的西厚路排污溝、路燈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經過一系列升級改造,老百姓過上了“新”生活。
這是藤縣遵循以人為核心的發展理念,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優化公共服務,推進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縮影。去年,該縣完成棚戶區改造717套,背街小巷改造50條,城市(縣城)管網建設改造6公里,全力打造宜居、綠色、人文、融合的生活空間,不斷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
近年來,我區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因地制宜完善縣城基礎設施,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不斷提升縣城發展質量和人民群眾生活品質。
據統計,2016—2023年,廣西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49.24%提升至56.78%,城鎮化率提高7.54個百分點,初步形成以沿海、沿江、沿邊、沿交通幹線為依託,以沿線城鎮為節點的“一群三帶”城鎮空間格局。
記者從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獲悉,“十四五”以來,我區縣城更新改造老舊供水管網1131.95公里、污水管網1484.3公里,全區縣城建成區市政道路路網密度,從8.68公里/平方公里提升至9.48公里/平方公里。同時,各縣的能源系統、環衛系統、園林綠化系統持續完善,縣域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教育和醫療是老百姓最關注的“硬核”民生問題。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縣域醫療衞生服務能力、教育質量和水平穩步提升。
目前,我區33家縣醫院達到三級醫院服務水平,縣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千縣工程”,持續推動城市醫療資源向縣級醫院和城鄉基層下沉。
去年以來,我區投入資金4.47億元,用於支持全區各縣開展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工作,同時遴選區內85所優質普通高中和10所本科高校幫扶83所薄弱縣中,以促進縣域教育資源平衡。
發揮縣城的城鄉融合紐帶作用,我區持續開展鄉村産業振興帶頭人“千雁萬群”行動,創新推出“信用村”“金融特派員”等系列服務新舉措,全鏈推進鄉村産業發展。
據統計,今年以來我區共實施102個1000萬元以上的設施農業重大項目,累計創建國家優勢特色産業集群9個(並列全國第一),打造糧食、蔗糖、水果、蔬菜、漁業、優質家畜等6個千億元産業,帶動鄉村振興、農民增收。(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趙 超 周紅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