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菌子成就大産業
工人在車間包裝金針菇準備銷往區外市場。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唐廣生/攝
紅椎菌産量連續多年排名全國第一;
雙孢蘑菇、秀珍菇、金福菇、毛木耳、茯苓5個特色品種年産量連續多年排名全國前五;
桑枝食用菌一枝獨秀,居全國領先;
食用菌設施化、工廠化,成為全國新排頭兵……
連續4年,廣西食用菌鮮品總産量穩定在百萬噸以上,産值近百億元,成為種植業第六大優勢産業。
此等成績,讓多次來廣西指導工作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大為讚賞,稱讚廣西創造了中國食用菌産業的“桂菌奇蹟”,“食用菌設施化工廠化成為全國新排頭兵,成了全國食用菌現代工廠化生産的一個新標杆。”
種質資源繁多 發展菌業得天獨厚
近日,記者在全州縣農貿市場見到農婦沿街擺賣銅鑼菌。一小會兒,售價180元/公斤的銅鑼菌就被搶購一空。
“這種菌子滑、爽、脆、嫩、甜,拿來煮雞湯、炒臘肉、打油茶,味道妙不可言。”當地農業推廣部門的同志介紹,銅鑼菌大都生長在土質肥沃的松樹林和特殊的灌木叢中,因形狀、顏色形似中國銅鑼樂器而得名。
因銅鑼菌味美價高,全州縣龍水鎮橋渡村謝龍生試圖將銅鑼菌馴化成“家菇”,4年精心培育卻遺憾未果。得出的結論是,“銅鑼菌人工不宜栽培。”
在自治區農技推廣站專家看來,“廣西野生食用菌種質資源繁多,發展食用菌得天獨厚。”
據不完全統計,廣西已發現的野生食用菌有2綱、2亞綱、7目、21科、58屬、144種,藥用真菌有4亞門、6綱、12目、28科、56屬、85種,數量與雲南省相當。其中不乏羊肚菌、牛肝菌、猴頭菇、蜜環菌、樹舌等珍稀品種。
種子定大局。針對廣西食用菌産業過度依賴種質資源的現狀,從一開始,廣西就錨定優選品種。
據介紹,廣西搭建了“國家—自治區—市—縣”四級産學研協作&&,建立了國家食用菌産業技術體系南寧綜合試驗站,成立了國家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廣西食用菌創新團隊,以及全州、宜州、田林、龍州4個食用菌特色作物試驗站。
僅2020年至2023年,就在柳州、桂林等7個設區市建成區域性食用菌良種繁育基地10個,新增優質菌種菌棒供應能力6000萬棒以上。
雲耳是廣西特有的黑木耳品種,人工栽培有近千年的歷史。
為保護和利用這一廣西特色食用菌種質資源,從2007年起,項目組就在桂西北地區開展野生雲耳品種資源的收集,歷經10餘年的研究和馴化,選育出中早熟品種“桂雲3號”菌株。
“桂雲3號”每棒可産幹耳50克—75克,泡發率1:20以上,原料成本降低17.1%—23.6%,比常規栽培品種黑木耳“916”早7天至15天上市。每畝雲耳年增收達0.8萬—1.8萬元。
自治區農技推廣站相關負責人自豪地説:“‘桂雲3號’首次獲得農業農村部植物新品種授權,填補了廣西食用菌沒有國家知識産權保護的空白,一舉獲得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目前,黑木耳(雲耳)已成為廣西産量排名前五的主要食用菌品種,鮮品年産量保持在11萬噸以上。近3年來,已累計推廣6814萬棒,新增産值3億多元。
要素保障改善 突破産業發展瓶頸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將食用菌發展列入《廣西加快推進現代設施農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相關政策舉措,突破産業發展瓶頸,解決“卡脖子”難題。
創新設施用地管理。印發了《廣西設施農業項目建設流程指南》等文件,在全國率先將食用菌制棒場地由輔助設施調整為按生産設施用地管理。在貴港市頒發了全區首批土地經營權不動産權證書,為食用菌企業的資産盤活和貸款質押提供新途徑。
完善全産業鏈配套。&&了廣西加快壯大實體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支持企業建設産地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倉儲運輸、初加工等配套設施,對食用菌工廠化生産基地配套建設用電專線。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2023—2024年,廣西統籌中央與自治區本級資金9168萬元,扶持54個食用菌生産主體新建或擴改建食用菌鋼架大棚和工廠化車間,撬動14.2億元社會資本投入到食用菌設施、設備現代化、工廠化建設改造。
創新“桂惠貸”貸款貼息。由農業農村部門定期向金融部門推送食用菌重點項目“白名單”,金融機構按降低3個百分點後的利率發放優惠貸款。目前,已有62個項目獲得授信,授信總金額1.13億元。
創新多項種植模式。以“科技興菌”為主線,集成創新了稻菌輪作、反季節生産、“秸稈(藥渣)—食用菌生産—菌糠還田”等10多項高效栽培技術,推動食用菌産業向設施化、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目前,設施生産食用菌産量佔全區總産六成以上。
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廣西制定了食用菌生産、原料、抗病性鑒定、菌渣利用等相關標準20余項。
推動“桂菌”品牌出省出海。積極組織引導本土食用菌企業和産品參加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等具有國際與區域影響力的展銷活動,舉辦2023中國(廣西)—東盟現代設施食用菌産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廣西食用菌品牌響徹大江南北,出省出海大勢已成。
一系列“組合拳”的打出,讓廣西食用菌發展呈星火燎原之勢力。
據農業農村部門統計,食用菌産業在全區44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實現了100%全覆蓋,2023年全區有28個縣(市、區)食用菌産值過億元,近4年全區食用菌總産量穩定在百萬噸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區食用菌鮮品總産量達到53.18萬噸,同比又有新增長。
目前,廣西已基本形成了香菇、木耳、平菇等設施化生産,雙孢蘑菇、杏鮑菇、銀耳等工廠化生産,秀珍菇、紅椎菌、靈芝、茯苓等食藥用菌和桑枝食用菌六大食用菌優勢産區。
聯農富農強勁 小菌子成就大産業
日前,記者來到龍州縣北部灣食用菌産業示範區,但見座座大棚菇房拔地而起,工人們在霧氣騰騰的菇房忙個不停,拉貨車輛排起了長隊。
位於示範區內的廣西君寶顏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們已建起了亞洲單體規模最大的有機銀耳全産業鏈生産加工基地,帶動周邊食用菌種植戶人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
鄉村振興必須産業先行,壯大産業必須龍頭帶動,唯其如此,才能聯農富農,讓小菌子成就鄉村振興大産業。
為此,廣西緊盯食用菌行業名企,統籌組織區、市、縣代表團赴北京、廣東等地開展專場招商。近兩年,在貴港、崇左、百色引進了上海雪榕、江蘇華綠、江蘇品品鮮以及貴州五象實業等一批國內乃至世界知名的食用菌龍頭企業落戶廣西,總投資額達39億元。
“龍頭企業的引進,帶動全區規模化食用菌生産企業達350家,促進了廣西食用菌生産的規模化、智能化、標準化的突飛猛進。”據介紹,目前廣西食用菌工廠化生産企業26家,是2015年的5倍,成為了全國食用菌現代工廠化生産的一個新標杆。輻射帶動受益人群約24.12萬人,參與農戶戶均年增收5000元。
龍頭企業的引進,也助推廣西打造東蘭縣那菇香食用菌産業現代化示範區、龍州縣北部灣食用菌産業現代化示範區等10個自治區級現代特色農業(食用菌)産業示範區。全區涌現出龍州“君寶顏”有機銀耳及“貓千歲”銀耳露全産業鏈系列産品、靈川生態菌、東蘭貴隆食用菌、賀州黑木耳等一批“桂菌”品牌,“浦北紅椎菌”“田林靈芝”“融水靈芝”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食用菌在聯農富農的同時,也幫助廣西出口創匯。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經廣西出口的金針菇達1.9萬噸,出口創匯約1.43億元人民幣,分別佔全國金針菇出口的54.29%和49.31%,繼續保持金針菇出口第一大省區。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將咬定廣西食用菌産業發展目標,真抓實幹,一年一個&階,讓中國食用菌産業的“桂菌奇蹟”名副其實。(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唐廣生 通訊員 王子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