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之力繪新卷 共看繁花似錦開丨北海紮實推動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政務信息推廣 > 正文
2024 12/04 17:17:39
來源:北海日報

以“文”之力繪新卷 共看繁花似錦開丨北海紮實推動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

字體:

  2024年“文化北海”建設活動周12月1日啟幕。今年是我市連續開展“文化北海”建設活動周的第六年,也是我市被列為全國首批進一步對外開放沿海城市的第40年。

  40載滄桑巨變,北海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沿海小城,發展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文化自信的魅力之城。

  “文化北海”建設活動周這一盛會,釋放了北海文化的巨大潛能,持續提升北海文化“軟實力”,為北海高質量發展鑄造了強大的精神內核。

  海絲文化保護傳承和“文化北海”建設的“加速度”由此開啟。這些年來,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北海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文化發展動力愈加澎湃,“海絲文化”品牌愈發閃亮、群眾文化活動更加繁榮、文化精品屢屢獲獎、文化産業蓬勃發展……北海文化強市建設邁出更堅實的步伐。

  一場文化盛會 凝聚發展澎湃力

  “我參加了兩年的‘文化北海’建設活動周,通過參加各種展覽和活動,更加了解了北海的歷史文化,也更加熱愛北海這個城市。”兩年前到北海定居的“候鳥”黃女士説,她對今年的“文化北海”建設活動周充滿期待。

  “文化北海”建設活動周是一個盛大的舞&,展示北海文化建設成果和城市魅力,激發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不管是像黃女士這樣的“新北海人”,還是土生土長的“北海土著”,這些就在群眾身邊舉辦的高水平展覽和演出,讓他們為自己生活在這樣充滿文化氣息的城市而自豪。

  “文化北海”建設活動周之《港颱風懷舊情 經典金曲演唱會》唱響。鄭恩茵 攝

  “文化北海”建設活動周是一場文化盛會,是文化名家與文化名城的雙向奔赴,是文藝工作者的思想碰撞與交流。應邀而來的文化名家、專家學者,在采風採訪、畫作精品展、書法名家作品展、風光風情攝影展、文藝演出、高端論壇等活動中邂逅北海的厚重歷史之美和蓬勃發展之美;和本土文藝界人士深入交流,擦出思想火花,共商“文化北海”建設之計,共議“文化北海”繁榮之策。媒體大咖們助力北海文化繁榮、文明興盛的生動圖景更全面地在世人眼前徐徐展開,“文化北海”成為朋友圈及各搜索引擎的搜索熱詞,北海的知名度、影響力和美譽度不斷提升。

  2024年“文化北海”建設活動周“流下盛宴·山海相約”第五屆流下村文化藝術嘉年華開幕。鐘雙蓮 攝

  6年耕耘,讓“文化北海”建設活動周不僅成為集中展示北海文化建設發展成果的重要&&,成為激發北海文化創新創造能量的重要力量,還成為北海向世界展現文化軟實力和發展硬成果的開放窗口,凝聚起助推北海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力量。

  着眼保護傳承 海絲文化更璀璨

  北海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港之一,海絲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為了讓海絲文化愈加厚重、持續閃耀,北海一直在守正創新中不斷探索文化保護傳承之路。

  先後&&《北海市合浦漢墓群保護條例》《北海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關於加強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的行動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推動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搶救性發掘了1200座漢墓,整理近400座漢墓出土文物資料,對1300多件海上絲綢之路文物進行認定。合浦漢墓群成功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合浦漢墓群、大浪古城遺址和草鞋村遺址進入“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預備名單遺産點,合浦漢墓群、明清海防遺址(北海段)被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項目,全市擁有24處自治區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

  望牛嶺一號墓墓葬原址保護展示棚外景。合浦縣申遺中心供圖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一個城市的歷史文脈。近年來,北海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實現非遺整體保護、活態傳承、持續發展。我市目前擁有北海貝雕、合浦角雕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自治區級非遺項目34項,市級非遺項目84項,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4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88人。每年舉行非遺進景區、進校園、進鄉村、進社區活動超800場。

  北海貝雕。(資料圖)蔣興媚 攝

  合浦角雕。(資料圖)蔣興媚 攝

  海絲文化研究和交流同樣成果豐碩。開展海絲文化相關學術研討與課題研究30多項,先後舉辦、承辦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城市聯盟聯席會、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産保護圓桌會議現場考察活動,組織絲路文化展、南珠展、合浦漢代文化展等多個專題展在東盟國家輪流展演。

  精品層出不窮 厚植文化“軟實力”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也是時代變遷的畫像。

  北海引導文藝工作者深入挖掘海絲文化、合浦漢文化、南珠文化、疍家文化等地域文化,持續創作以北海歷史文化為底色的文藝精品。

  大型歷史舞劇《碧海絲路》獲多個國家級大獎並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展演,成為了解北海海絲文化的經典劇目。音樂劇《珠還合浦》《海上漂來的部落》入選廣西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扶持項目。

  《碧海絲路》演出現場。(資料圖)周祥鵬 攝

  同時,北海深化“北部灣作家群”“北海水彩畫”“北海書法”等文化品牌打造,成為北海對外展示城市形象的“金名片”。

  中篇小説《烏頭白》《來自老鴉島的邀請》等獲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長篇小説《海上查帕卡》入選2023年度中國作家協會作家定點深入生活扶持項目;北海水彩畫三次進京辦展,《海絲路古城之合浦》《安居系列之老街》等畫作獲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書法作品榮獲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獎”;《中國夢》《丹鳳朝陽》等多個工藝美術作品獲“百花杯”“金鳳凰”金獎。

  這些文化“軟實力”,讓北海文化自信更堅定、文化含量更充盈、文化味道更獨特。

  聚力文化惠民 為群眾幸福“加碼”

  北海近年來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生動詮釋了這個理念。一批批文化基礎設施建了起來,一系列惠民文化活動熱了起來,一個個特色文化品牌亮了起來,為群眾幸福生活“加碼”。

  市圖書館新館、市博物館、市體育館新館、市非遺館相繼建成或開放運營,全市現有公共圖書館3個、公共文化館3個、各類博物館30家、文化館5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實現100%覆蓋。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提檔升級,讓北海人民的文化生活更有質感和溫度。

  市非遺館。(資料圖)蔣興媚 攝

  持續打造系列公共文化品牌,廣泛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送文藝精品下基層”、“我們的節日”、“情暖鄉村同歡樂”、“藝術精品月月演”等文化惠民活動上萬場,讓群眾在“家門口”共享文化盛宴。

  舉辦“珠城百花·公藝學堂”,開設音樂、舞蹈、書法、國畫等公益培訓班,開展文藝活動直播,線上發布文化藝術作品……北海年均組織開展90多個公益藝術培訓班,約1000班次,讓北海人民享有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賦能産業 點燃發展“加速器”

  以“非遺+産業”走出了獨特發展之路的合浦月餅小鎮,是我市文化賦能産業發展的生動注腳。

  月餅小鎮全景。(資料圖)吳傑 攝

  近年來,北海&&《關於支持北海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推動文化産業迎來發展“黃金期”。目前,我市現有規上文化及相關産業單位87家、廣西文化産業龍頭企業5家、自治區文化産業示範園區3個、自治區文化産業示範基地11家、自治區文化“雙創”孵化示範基地3家、自治區文化“雙創”示範企業4家。2023年,北海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産業企業營業收入330.05億元,佔廣西全區比重29.0%。

  而以“歷史文化+旅游創新”成為北海文化旅游新名片的海絲首港景區,是北海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北海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建設現代特色千億文旅産業,打造了郵輪母港、銀基國際旅游度假區、北海國際康樂旅游港等一批重大文旅項目,高標準改造銀灘、潿洲島,打造提升高德古鎮、月餅小鎮、僑港小鎮等一批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景區景點,引進洲際、萬豪、喜來登、開元名都等酒店品牌建起了高星級酒店群,形成北海文旅百花齊放新格局。

  海絲首港景區。來源:“玩海絲首港”微信公眾號

  如今的北海,文化自信根基深厚,文化力量潤物無聲,文化發展步履鏗鏘,筆筆濃墨重彩,篇篇繁花似錦。未來的北海,將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踔厲奮發、篤行不怠,以奮勇爭先之勢,努力繪就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新畫卷,奮力譜寫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

【糾錯】 【責任編輯:牙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