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明:以“種植”和“建橋”講述“文化北海”新故事-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政務信息推廣 > 正文
2024 12/04 17:15:19
來源:北海日報

魏小明:以“種植”和“建橋”講述“文化北海”新故事

字體:

  魏小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

  魏小明接受記者採訪。周祥鵬 攝

  13歲時,魏小明在如今的海城區高德街道赤西村一帶捧回沉甸甸的紅土,創作了他藝術生涯首個雕塑作品。因為與故鄉紅土時隔逾50年的“約定”,近日,這位知名雕塑家、畫家,北海兩“任”“潮”雕的創作者又回到了北海。

  在2024“花·海·潮”廣西北海赤西紅土藝術計劃啟動後,11月22日,魏小明接受了本報全媒體記者的專訪。“這也是此次計劃以‘紅土’命名的原因。”開篇提及的紅土,是魏小明難以忘懷的藝術之源,在他看來,故鄉豐富的文旅資源,是創作的沃土,而祖祖輩輩耕耘勞作的這片鄉土,更是藝術創作的“新大陸”。

  赤西紅土藝術計劃啟動儀式上,魏小明作講話。黃金敏 攝

  此番,在魏小明的倡議下,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各藝術院校的青年藝術家們將用一個月的時間,在赤西進行體驗式調研,與當地村民、專業園林工程師和志願者共同開闢藝術“種植”新路——以抽象的金屬框架為“畫布”,用500多種鮮活的亞熱帶植物作“顏料”,結合當地環境特質,編織出隨着季節更替而呈現萬千變化的“可生長”的藝術作品。

  赤西紅土藝術計劃啟動儀式上,領導嘉賓在金屬籠架上綁上鮮花。黃金敏 攝

  “我們希望能夠以藝術賦能鄉村振興,在北海獨具特色的濱海鄉村通過深耕農耕文化,打造出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文化旅游産品,描繪出更具藝術美感的生態畫卷,構建起‘藝術+文化+生態+觀光+産業’融合的新發展模式。”

  作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魏小明&&,此次自己的身份不再是老師,自然環境、當地村民和園林工作者們才是創作者們的老師。青年藝術家們深入田間地頭和村民家中,考察了解赤西的農業資源和文旅産業發展情況,以及新時代農耕文化和鄉村生活發生的新變化,讓藝術種植得以融入一方水土、實現“生根發芽”。完成後的作品將與赤西的村落景觀和諧共生,構建新的文化符號、鄉村藝術形象,提升鄉村的文化旅游吸引力。

  

  動態雕塑。(資料圖)許振國 攝

  始終心繫家鄉建設的魏小明,在出席2023年“文化北海”建設活動周時,就倡議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文化建設,“對於一個城市而言,文化和旅游要發展,首先必須考慮保護傳承和可持續性。北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更應該珍惜這份饋贈,這樣才能保證北海文脈的生生不息和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魏小明認為,近年來,北海在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表現出色,這座城市已不僅是文化旅游的最佳目的地,還是藝術家孕育成長的寶貴搖籃。2019年,由他擔任總策劃的“北海潮·首屆中國北海國際戶外動態雕塑展”,吸引了包括林·愛莫裏、安吉拉·康納、拉爾方索等國內外知名動態雕塑家參與,雕塑家們在為北海留下經典雕塑作品的同時,還被北海的優美風光、歷史文化深深吸引,成為“文化北海”的推廣者、宣傳者,這讓魏小明意識到,要傳承和發展北海文化,講好新時代北海文藝故事,需要“外來種子”的“種植”和傳播。

  而在幾次為北海藝術設計學院等本土高校授課後,魏小明更欣喜地發現,北海的藝術人才“後繼有人”,“希望北海能為青年藝術家和未來的藝術家搭建溝通交流的橋梁,提供展示才華、傳遞聲音更廣闊的舞&,讓‘文化北海’的故事更加多元化,更有生命力。”這名從北海走出去的藝術家,也正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着。

【糾錯】 【責任編輯:牙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