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豐碑,鐫刻在湘江之畔——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西段走讀-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4 11/29 08:50:18
來源:廣西日報

紅色豐碑,鐫刻在湘江之畔——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西段走讀

字體:

原標題:紅色豐碑,鐫刻在湘江之畔——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西段走讀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西段注重突出桂北特點、廣西特色,將紅色文化和桂北秀美風光、人文歷史、鄉村振興相結合。圖為全州縣鳳凰鎮大坪渡口。

  桂山蒼蒼,湘水泱泱。

  90年前,中央紅軍長征在廣西桂林湘江血戰,突破國民黨反動派佈下的第四道封鎖線,向死而生,翻越長征途中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以“勇於勝利、勇於突破、勇於犧牲”鑄就不朽豐碑。

  90年後,英烈為之流血犧牲建成的新中國,已實現千百年來先賢孜孜以求的理想——全面小康,正朝着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長征沿線建起國家文化公園,緬懷先輩偉績,弘揚長征精神,賡續紅色血脈。

  紅色豐碑,鐫刻在湘江之畔。

  長征烈士,雄風壯節,與山共峻極,與水同流長。

  近日,記者走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西段,感悟先輩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堅定信仰,致敬那不被一切敵人壓倒而是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追尋那可與日月爭輝的不朽榮光。

  “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

  山河銘記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以來,連續突破國民黨軍設置的三道封鎖線,1934年11月中旬,兵鋒直指桂林湘江。蔣介石又調集約30萬兵力,設了第四道封鎖線,妄圖把中央紅軍消滅於湘江、漓江以東。

  1934年11月25日,中革軍委正式下令從興安和全州之間搶渡湘江。中央紅軍與國民黨軍展開殊死戰鬥,付出極大犧牲,紅軍烈士鮮血染紅山川大地。桂北民謠唱道:“湘桂古道紅軍路,寸土千滴紅軍血;湘桂古道紅軍路,一步一尊英雄軀……”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中央的支持指導下,自治區黨委、政府加強對紅軍長征過廣西遺址遺存保護和紀念設施建設,經過不懈努力,先後建成了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等一批重要紀念設施,以告慰烈士英靈、激勵後人奮進。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保護紅軍長征文化資源,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湘江戰役烈士遺骸收殮保護和紀念設施建設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確要求。自治區黨委、政府把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化作萬千力量,歷時10個月高質高效完成了這項重大任務。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

  2021年11月,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西段的建設保護規劃,獲國家層面正式批復。

  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工程。自治區黨委、政府旗幟鮮明講政治,主要領導赴一線調研指導項目建設,高位推進;成立以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為組長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具體統籌指揮廣西段建設。

  我區聚焦湘江戰役主題,精心規劃設計。以紅軍長征文化遺産廊道為主線,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湘江戰役新圩阻擊戰酒海井紅軍紀念園、湘江戰役界首渡江遺址公園為核心,灌陽、全州紅三十四師戰鬥遺址和興安光華鋪阻擊戰舊址等特色展示點為補充,形成“一路、四園、多點”的格局。

  自治區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介紹,廣西段注重突出桂北特點、廣西特色,將紅色文化和桂北秀美風光、人文歷史、鄉村振興相結合,既契合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整體風格,又凸顯廣西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獨特魅力;既展現湘江戰役“三個勇於”的壯烈史實,又展現新時代八桂大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嶄新風貌。

  11月15日,記者來到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全州縣鳳凰鎮大坪渡口,只見江面開闊,湘水靜流,冬日江景與兩岸綠樹、村落交相輝映;青磚黛瓦馬頭墻建築極具桂北特色;新修建的渡口公園,紅色驛站、步道等設施一應俱全。《搶渡》《嚮導》兩組雕塑栩栩如生,再現了紅軍將士英勇的精神氣概和廣西各族群眾對紅軍大力支持的魚水深情,讓人感受穿越時空的力量。

  “這條騎行綠道長25公里,連接屏山、大坪、鳳凰嘴三大渡口和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西全州段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鄧連芳告訴記者,通過綠道將紅色點位串珠成鏈,讓大家更便利地緬懷英烈和開展紅色研學。

  “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

  萬山紅遍

  紅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底色,絕對不能淡化這個顏色。要讓紅色精神薪火相傳,理想之焰熊熊燃燒。

  2021年12月1日,在中央紅軍勝利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鎖線87周年之際,自治區黨委主要領導率領新一屆自治區黨委常委班子成員,到全州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暨自治區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學習。

  今年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10月17日,自治區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再次來到全州縣瞻仰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緬懷革命先輩,賡續共産黨人精神血脈。

  在特殊的時間節點,自治區黨委主要領導兩次率隊前往紅軍長征湘江戰役舊址瞻仰、學習,充分體現了對弘揚長征精神、賡續紅色血脈的高度重視。

  我區聚焦廣大領導幹部這一“關鍵少數”,面向廣大青少年這一“重點群體”,引導廣大黨員群眾這一“絕大多數”,分類分層開展宣傳教育,不斷提升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在紅色教育中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讓紅色基因在綠水青山間永續傳承。

  走進灌陽湘江戰役新圩阻擊戰酒海井紅軍紀念園,“紅軍帽”烈士墓冢造型獨特,氣勢恢宏。圍欄上的紅色心願綢帶,迎風飄揚。講解員蔣幸霞正在給大學生講述當年100多名紅軍傷病員被敵人丟進酒海井壯烈犧牲的故事。她噙着眼淚説:“每講解一次,自己也會深刻感動一次。我要把先輩英雄歷史,告訴更多的年輕人!”

  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坐落在全州縣才灣鎮米花山和先鋒山之間,是腳山鋪阻擊戰的戰場舊址。

  一組長80米、高7米的“紅軍魂”大型寫意浮雕莊嚴矗立。浮雕後面是紀念林,塊塊黑色山石,錯落有致擺放在這裡。

  “這些石頭,象徵在湘江戰役犧牲的將士,是無名的紀念碑。”全州紅軍長征湘江戰役文化保護傳承中心主任周運良介紹。

  山為陵,樹為魂,石為碑。

  一支支隊伍走進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一批批黨員幹部、青少年來這裡接受紅色教育。面對無言山石,無不深深震撼。

  興安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紅色研學體驗課程大受歡迎。編織草鞋,模擬“阻擊戰”,搶渡“湘江”……教官何思敏透露:“這段時間,每天接待青少年學生超過1200人!”

  記者探訪興安縣華江瑤族鄉的長征步道,經龍塘寨,沿着古道向上攀登。前往雷公岩的古道,十分狹窄,有的地方僅能通過一人,旁邊就是懸崖峭壁……

  90年前,究竟是什麼支撐着紅軍一往無前,翻山越嶺走向勝利?記者一邊走,一邊思考。

  “你們這樣思考就對了!”興安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紀念館館長尹湯懷説,“這正是我們大力開展紅色研學的目的。只有親自用腳步丈量,才能想象當年紅軍經歷的是怎樣艱難,引導大家在情景體驗中尋找答案。”

  在全州、資源、龍勝等地的紅軍小學,校園內設置了紅軍雕塑、故事長廊和紅色文化展覽室,處處能感受到紅色印記。

  全州縣鳳凰鎮和平紅軍小學校長雷雨介紹,學校根據不同年級舉辦不同活動,傳播紅軍長征故事。每年12月1日,師生徒步往返學校至鳳凰嘴渡口,重走長征路。“特別是,我們堅持不懈地培養紅領巾講解員,讓孩子們學紅色歷史,講革命故事,把紅色基因融入血脈。”2018年至今,該校培養出300多名紅領巾講解員。

  “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

  八桂新顏

  腳山鋪阻擊戰發生在全州縣才灣鎮毛竹山村附近。村民還清楚記得祖輩流傳下來的紅軍戰士途經這裡,軍愛民、民擁軍的感人故事。

  而今,從空中俯瞰毛竹山村,300畝葡萄園大棚鱗次櫛比,蔚為壯觀;綠樹掩映下,棟棟樓房若隱若現。走進村莊,村頭大石上鐫刻的“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12個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個紅色小山村,在各級關懷和自身努力下,設施農業不斷升級,村容村貌持續美化,2023年僅葡萄種植一項就實現人均收入超3萬元。“我家種了12畝葡萄,新品種‘妮娜皇后’地頭收購價80元一公斤,不出村就銷售一空。”村民王德利喜笑顏開,充滿感激地説,“毛竹山的人享福呢!”

  興安縣華江瑤族鄉龍塘寨位於老山界腳下。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以來,寨子裏舖設了瀝青路,建起紅軍廣場,還設立20多個新能源車充電樁……“黨和政府給我們送來了天大的禮包!”村民小組長龍家友説,他們成立村民合作社,發展紅色旅游。

  “游客來到龍塘寨,可以重走長征路,登老山界,體驗長征文化。”11月16日,龍家友介紹,近幾年來開展紅色研學、休閒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昨天接待100多人,今天又接待了60多人。下周已接到廣東的訂單。”

  “錢賺了不少吧?”

  “我家每年就幾十萬塊吧。”龍家友輕描淡寫,“最差的一戶,靠民宿一年也有八九萬塊收入。”

  龍勝各族自治縣大寨村,梯田層層疊疊,吊腳樓錯落分佈……大寨村被譽為“世界梯田原鄉”。

  曾多年擔任大寨村黨支書和村委會主任的潘保玉説,憑藉梯田景觀、紅色文化和獨特紅瑤風情,村民過上了“扛着犁耙種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幸福生活。

  “目前,全村有餐館、農家樂、民宿等230家。”潘保玉介紹,2023年大寨村接待國內外游客70.8萬人次,直接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725萬元,戶均分紅2.5萬多元。

  ……

  從灌陽、全州、興安,到資源、龍勝,記者一路走來,目睹昔日紅軍殊死戰鬥的地方,正成為生機勃勃的紅色沃土。

  鄉村振興的美麗圖景,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西段照進現實。

  傳承是最好的紀念,發展是最深的告慰。

  時間標注發展的高度,也丈量發展的跨度。

  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八桂大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全區地區生産總值由1950年的9.4億元,增至2023年的2.72萬億元;桂林市地區生産總值由1950年的1.46億元,增至2023年的2523.47億元,經濟總量穩居廣西各設區市第三;廣西所有設區市實現通高鐵動車,縣縣通高速……

  湘水奔流,跨山越嶺,匯江入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職責和使命。

  新的長征路上,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和湘江戰役“勇於勝利、勇於突破、勇於犧牲”的光榮傳統。

  大道向前。加油、努力、再長征!

  (特別報道組成員:記者羅猛、曾鐵強、何明華、李家健、鄭柳芩 見習記者陳可夫、顧醒航、施洋洋、蘇時榕 攝影攝像記者徐天保、梁凱昌、馮耀華、王希)

【糾錯】 【責任編輯:蔣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