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吊車尾”到排頭兵——看忻城縣如何推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

在忻城縣思練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鴻源小區標準廠房佰成皮具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工人們在崗位上作業。 韋祎/攝

忻城縣城南新區繅絲廠工人有序開展生産,車間吸納不少脫貧人員就業。 羅冬莉/攝
近年來,忻城縣通過創新推行“線上網絡化、線下網格化”的工作模式,築牢防止返貧底線;發展特色産業,實現聯農帶農;補齊短板弱項,夯實民生領域基礎等舉措,打出一套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鄉村全面振興的組合拳。
2023年,忻城縣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15521.18元,同比增長1797.9元。今年7月,忻城縣在2023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後評估綜合評價中獲評“好”的等次。
2022年,在該考核中,忻城縣曾因“脫貧人口持續增收”存在問題而被掛牌督辦。從“吊車尾”到排頭兵,一年多的時間裏,忻城縣採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麼成效?記者對此進行調查。
如何守底線——創新實施“兩化”防返貧監測幫扶模式
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是“三農”工作的底線任務。健全和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的基礎和關鍵。
家住在忻城縣芝州二路東門附近的脫貧戶冉毅玲,因大女兒殘疾,長期需要照顧,無法外出打工。每個月固定的醫療支出,使其存在較大的返貧風險。
冉毅玲試着通過“廣西防返貧監測e申請”微信小程序掃碼進行線上自主申報,當天網格員就上門核實。經過系列審批流程後,系統根據其風險類型、勞動技能等為她推薦了城鎮公益性崗位——保潔員。
“這個崗位不僅讓我有了五險,每個月還有1500元工資性收入,這下生活有保障了。”近日,冉毅玲領到工資後高興地説。
防止冉毅玲一家返貧的,是兩張“網”。
一張“網”是線上互聯網。忻城縣借助廣西防止返貧大數據平台開展排查預警、識別納入、精準幫扶、風險消除及數據質量提升等工作,實現“數據信息多跑路,基層幹部少跑腿”。
忻城縣明確各部門數據共享內容及更新責任,通過各部門數據自動比對,對返貧風險進行預警,在線上對監測對象進行識別納入,加快程序流轉。識別納入後,系統自動分析智能化針對性的推薦幫扶政策,並分析數據,推送疑點問題,通過線下核實後清洗數據,確保數據真實有效、政策落實落細。
另一張“網”是遍佈全縣的線下網格。忻城縣按照行政區劃,將全縣劃分為若干個網格,分別設置鄉、村兩級網格員和監測員,點對點開展本網格對象幫扶,實現數據核實、更新工作,及時發現或核實返貧風險。
同時,設置縣黨政主要領導、分管領導、鄉(鎮)主要領導、村幹部四級網格長,全面擔起領導、統籌、指導及落實等各項職責,把縣、鄉、村三級凝聚成一張責任網,將監測幫扶責任落實到人,當接到返貧風險時,協調相關部門快速響應、精準幫扶。
“我們在自治區首創‘線上網絡化、線下網格化’工作模式,通過農戶自主申報、大數據平台比對、網格員日常摸排等多種方式,形成‘線上提前預警、線下網格核實’或‘線下日常摸排、線上快速審核’機制,構建返貧風險快速識別並核實的閉環。”忻城縣委書記韋猛介紹,該工作模式通過網格員日常摸排,避免頻繁集中排查,切實減輕基層負擔。2022年8月以來,該縣識別納入監測幫扶646戶2394人,平均每戶時長為9天左右,比國家規定的15天少約6天。
忻城縣副縣長韋獻娟介紹,納入監測幫扶後,忻城縣結合脫貧戶實際情況,對有勞動力的家庭,積極引導其通過産業、就業提高收入,確保此類家庭至少落實一項開髮式幫扶措施;對弱勞動力或無勞動力家庭,及時落實兜底保障。今年以來,累計消除風險337戶1150人,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如何促增收——培育特色産業,實現聯農帶農
守住底線為增收提供了支撐,接下來如何進一步增強脫貧戶和脫貧地區的內生發展動力,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實質性轉變?
産業和就業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産業的發展為就業提供了基礎和機會,而就業的穩定又能促進産業的進一步發展。忻城縣依託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推動桑蠶、牛、羊、糯玉米等特色産業高質量發展,並完善聯農帶農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産業增值收益,幫助脫貧人口參與産業、參加就業,實現持續增收。
近日,在忻城縣紅渡鎮工業園區的忻城繭絲綢産業園一期項目車間,一條條生産線整齊分佈,設備高速運轉、工人操作嫻熟,繅絲、絡絲、並絲、倍捻、倒筒……
“項目將從傳統的初加工品向高附加值鏈條延伸,補齊忻城在織綢、煉白、數碼印花、絲綢、服裝等産業環節空白。”項目運營管理方廣西同益國絲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建雲説。
2020年,忻城縣以粵桂協作為橋梁,引進深圳同益新中控實業有限公司成立廣西同益國絲發展有限公司,與當地企業共建繭絲綢産業園,推動産業集群化發展,形成種苗、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到印染加工、服裝成衣全鏈條發展格局。
同時,廣西同益國絲發展有限公司與當地合作社、農戶簽訂長期購銷合同,對蠶繭、桑葉實行“保底價+市場價上浮”收購,帶動12個村6000多戶農戶年收入穩定在3萬—4萬元,增收6750元以上。
此外,繭絲綢産業園開展務工招聘、上崗培訓和就業跟蹤,打造幫扶車間,促進就近就業。目前園區吸納勞動力591人次,並通過桑園改良、項目建設等途徑幫助1000多人實現靈活就業。
作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國家農産品質量安全縣和廣西桑蠶發展十佳縣,忻城縣一直將投入少、見效快、群眾基礎好的桑蠶産業作為主導産業,探索“農、工、貿一體化”。同時,推動牛羊、糯玉米等産業的延鏈升級,持續拓寬脫貧戶及廣大農戶的增收渠道。
牛羊成群。在粵桂協作機制下,忻城縣建成練江、大進等5個育肥牛養殖基地和帶農養殖車間等配套設施,帶動近兩萬名村民以合作社養殖和牧草種植等方式發展生産;建設核心種羊基地、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及肉羊大數據中心等,與5家合作社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235戶,實現25個村集體經濟增收218.7萬元。
玉米飄香。忻城縣通過建設糯玉米冷鏈保鮮産業園,實施糯玉米冷鏈升級改造項目,解決糯玉米在採購、運輸、銷售過程中的保鮮問題,拓寬深加工産品品類,促進糯玉米産銷和産業升級,並強化與東部企業品牌聯建和互動營銷,通過消費、就業、産業帶動農戶3000多戶增收,有力有效增加了7個村集體經濟收益。
如何共富裕——補齊民生領域短板弱項
補齊民生領域短板弱項,有助於脫貧戶和廣大農民提高生活質量和人力資本,增強進一步增收的能力,向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
然而,由於人才、資金等方面的資源不足,脫貧地區在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的發展相對滯後,如何加快發展縮小差距?
近年來,忻城縣與廣東省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建立組團式幫扶機制,充分發揮粵桂協作優勢,在教育、醫療等方面開展精準幫扶協作,推動民生保障水平有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創新教育幫扶路徑,教學質量辦學水平不斷提升。
“如何巧選景妙抒情?”
“選觸動心靈的景物。”
“如何描繪?”
“注重細節描寫。”
……
今年5月31日,在忻城縣民族中學和諧樓五樓錄播室,由信宜市實驗學校李時慧老師帶來的《巧選景妙抒情》作文指導課,將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大家大膽聯想、踴躍發言,課堂氣氛活躍。
課後的評課議課環節,現場聽課的忻城縣民族中學的老師們積極針對教學環節進行評課發言,在探討中不斷學習進步,以期將更好的課堂呈現給學生。
這是粵桂協作機制下,粵方到忻城開展教育幫扶的一個縮影。在忻城,粵桂兩地以共同開展教研、教學、評課、同課異構等活動為載體,探索設立由粵桂幫扶教師任教的“粵桂築夢班”,形成示範效應,並通過遠程教學教研,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今年高考,忻城縣重點本科上線率創10年新高。
此外,2021年以來,廣東三市先後選派190多人次到忻城縣開展支教,組織忻城縣教師到廣東跟崗學習,幫助忻城縣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水平。
補齊醫療衞生短板,提升基層診療服務水平。
近年來,廣東高州、化州、信宜三市17家醫院共選派50名專家結對幫扶忻城縣7家醫院,專家們通過手術帶教、病例討論等形式,幫助忻城縣醫療衞生人才隊伍優化和服務水平提升。截至目前,累計開展手術及操作示範手術123&,病例討論50次。
針對醫療機構醫師持證率低、考試通過率低等問題,粵桂幫扶專家團隊面向忻城全縣醫療機構開展實踐技能培訓。今年,該縣臨床執業技能考試通過率提高7.84%。
同時,針對忻城縣急救業務的空白,粵桂協作機制建立區域協同長效救治體系,提高該縣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水平。指導忻城縣人民醫院成功創建危重孕産婦救治、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胸痛中心;12個鄉(鎮)衞生院全部建成胸痛救治單元,成為來賓市首個實現胸痛救治單元全覆蓋縣。
據統計,今年以來,忻城縣基層衞生院主動識別、上轉胸痛患者298例,其中確診心梗57例,救治成功率100%。(記者 李晟 通訊員 藍春青 樊寧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