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寧11月15日電(楊馳、黃雅琦)珠江水系西江幹流之上,大藤峽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珠江“黃金水道”中。它不僅涵蓋廣闊的流域面積,擁有着豐富的水資源,更是天然的建壩良址。自2014年11月15日大藤峽水利樞紐開工建設以來,歷經十載春秋,無數建設者在這裡揮灑汗水,共同鑄就了這項“國之重器”,為珠江安瀾保駕護航。
新中國成立後,大藤峽工程的前期工作即開始啟動。從1959年的《珠江流域西江綜合利用規劃報告》到2014年國務院正式批准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凝聚着無數人的夢想。
圖為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受訪者供圖)
十年攻堅 鑄就重器
大藤峽工程集合了我國水利的諸多前沿技術,多項指標創下了新紀錄:世界水頭最高的單級船閘、國內最大的軸流轉槳式水輪發電機組、國內閘壩式工程前列的泄洪閘門、全國水利工程中最大的水生態保護體系等,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器”。
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總投資達357.36億元,主要建築物包括擋水壩、泄水閘、發電廠房等。施工工程量為混凝土710萬立方米,土石方開挖4050萬立方米,金屬結構安裝7.2萬噸,機電設備安裝8&(套)。
開工建設十年以來,工程建設者們戰勝高溫多雨、洪水頻發、地質複雜以及新冠疫情影響等重重困難,攻克船閘人字門、泄水閘、發電機組等巨型設備製造安裝技術難題。經過不懈努力,主體工程提前4個月於2023年9月完工,實現了質量優良可靠、安全生産平穩的目標。
圖為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受訪者供圖)
安全保障 智慧賦能
在大藤峽水利樞紐的建設過程中,安全始終放在首位。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落實水利安全生産風險管控“六項機制”,開發數字孿生工程安全風險與健康評估系統,全過程、全天候監視大壩安全性態。同時,公司還推動智慧工地建設,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提高工程質量和安全管理水平。
截至目前,主體11個單位工程已全部驗收,其中按水利工程標準評定的9個單位工程質量等級評定均為優良;單元工程質量評定45464個,全部合格,優良率達92.6%。
此外,大藤峽工程在全國水利行業率先啟動數字孿生工程建設,防汛與水量調度四預系統、工程安全風險與健康評估系統、庫區岸線空天地立體監管系統、安全生産管理系統等業務應用板塊先後上線運行。數字孿生大藤峽在防洪、應急調水和工程安全運行等實際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項目先行先試成果獲水利部中期評估優秀。
圖為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南木江生態園。(受訪者供圖)
和諧生態 共生之美
大藤峽工程嚴格落實生態環保措施,建設紅水河珍稀魚類保育中心和大藤峽魚類增殖站,打造流域最大的水生態保護基地。建設國內罕見的的工程雙魚道,滿足魚類過壩繁殖需求。據統計,目前工程雙魚道觀測過魚種類已達82種,突破10種珍稀魚類人工繁育技術,累計放流魚苗近1413萬尾。此外,工程還啟動生態調度,科學開展生態環境和水質監測,努力讓粵港澳大灣區群眾喝上放心水、安全水。
據介紹,工程投入運行以來,充分發揮工程綜合效益。大藤峽工程已成功抵禦9場次西江編號洪水,先後16次實施應急補水,累計補水量25.7億立方米,全面築牢珠澳供水保障第二道防線。
大藤峽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大藤峽船閘可實現24小時通航,過閘核載量超3億噸,帶動超兩百億元産業發展。已累計發電超近180億度,為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積極貢獻。
國之重器,珠江命脈。大藤峽水利樞紐正日益成為流域防洪安全的重要保障、國家水網的重要結點、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的重要屏障、珠江黃金水道的重要中樞、區域電力安全的重要支撐、地方鄉村振興的重要水源。(完)
圖為大藤峽船閘。(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