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桑梓情 共織“新絲路”——百色市田陽區坡洪鎮郎含村致富帶頭人李艷的故事-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4 11/04 10:18:05
來源:新華網

不忘桑梓情 共織“新絲路”——百色市田陽區坡洪鎮郎含村致富帶頭人李艷的故事

字體:

  新華網南寧11月4日電(王楚然 莫佳業 黃甜)在百色市田陽區坡洪鎮郎含村,有這樣一位共産黨員,她不等不靠,勤勞肯幹,因地制宜發展種桑養蠶産業,拓寬家門口就業渠道,帶動周邊群眾持續增收、共同富裕,她就是引領群眾依靠種桑養蠶致富的帶頭人——李艷。

  每天剛亮透,李艷就準時來到養蠶農戶家中,針對不同蠶農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幫助,教她們如何及時為蠶房升溫以應對突如其來的降溫天氣。村民李丙杯是去年開始種植桑葉,今年開始養蠶的,雖然剛入養蠶這個行業,經驗不足,但是有李艷這樣技術的“老師”指導,李丙杯養蠶的信心十足。

  “養蠶過程中李艷為我們提供技術,還為我們送來蠶藥,手把手教我們分蠶,優選出健壯的大蠶,將弱小、患病的蠶淘汰掉。一年時間裏,我學到了很多東西,養蠶成活率一批比一批高。今年養殖12批蠶,每批能收穫100多斤,養蠶年收入近3萬元。”李丙杯説,自己接下來將繼續擴大規模。

  説起李艷的養蠶之路,並不順利。初中畢業那年,由於家裏困難,她沒能繼續升學,每天都陪父母上山種地,下田鋤秧。一年下來,解決溫飽那是沒問題,但憑靠自家一畝三分地想要發家致富,太難了。於是,她離家到廣東打拼10餘年。2015年開始脫貧攻堅工作後,李艷看到了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帶着對家鄉的眷戀踏上返鄉創業的路程。

  “2018年回到家鄉後,自己感到很迷茫,不知道未來往哪個方向發展好,於是,就看了很多關於種植養殖方面的書籍,看到河池一些縣區養蠶養得比較好,我就去那裏學了一段時間,回到家裏慢慢嘗試着養。由於是第一次養,經驗不足,導致成本比較高,因此第一批養的蠶沒怎麼賺錢。”李艷回憶道。

  經歷了首次的失敗,李艷並沒有選擇放棄,而是查找問題原因,不斷改進養殖方法,主動向專業人員請教養蠶“秘籍”,也在網上“取經”,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她的蠶産業逐漸興起,蠶繭的産量和質量雙雙得以提高,收益也越來越可觀。

  “第一次養的時候,不是很成功,蠶的成活率也不高。總結第一次養蠶的經驗後,等到第二次養蠶時,我專門買了加濕器和溫度計,隨時測量養殖環境的溫度和濕度,隨時調整。蠶卵終於孵化了。鄉親們看到我養得有成效,就陸續過來參觀學習,慢慢地有了養蠶的想法。”李艷説。

李海軍上門向李艷學習養蠶技術。(受訪者供圖)

  看到李艷的成功,不少村民開始動心。他們紛紛來到李艷家中,向她請教養蠶的技術和經驗。村民李子超原本只是抱着過來看看的想法,但是在參觀學習後,他感覺這是個很有發展前途的産業,於是和家人商量決定發展種桑養蠶。

  “今天走進桑園,隨處可見枝繁葉茂的桑樹和村民家中的方格蠶蔟。一條條看似不起眼的“蠶寶寶”,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我也想先養一兩張試試,如果效益好的話再擴大規模。”村民李子超説。

  “我家現有20畝桑園,今年春秋兩季一共養了22張蠶,一張蠶純利潤1300多元左右。下一步,我將增加桑樹種植面積,加強桑園管理,擴大養殖場,提高養蠶技術,真正把蠶桑産業打造成為郎含村助農增收的特色産業之一,帶動村民就業創業,增收致富。”李艷説,目前,郎含村共有13戶村民種桑養蠶,大家養得都特別好。而有想法的農戶現在就有20多戶,自己會毫不保留地把養蠶經驗和技術傳授給他們,爭取帶動他們通過種桑養蠶實現脫貧致富。

  “桑蠶産業投資少、周期短、風險小,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在夏秋兩季養8張蠶,如果一張蠶的單産能達到100斤的話,我就能增加純收入8000多元。”養蠶村民黃日團算起了經濟賬。

  一人致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是富。如今的郎含村,在李艷等人帶領下,積極探索“黨建+人才”促進農業産業發展新模式,形成黨建引領産業發展、以人才促進桑蠶産業振興新絲路,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共同走上致富道路。(完)

【糾錯】 【責任編輯:牙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