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龍州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 繪就民族團結進步新畫卷-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政務信息推廣 > 正文
2024 11/03 08:55: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廣西龍州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 繪就民族團結進步新畫卷

字體:

原標題:廣西龍州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 繪就民族團結進步新畫卷

  廣西崇左市龍州縣是一座邊關商貿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廣西最早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長期以來,居住着壯、漢、苗、回等12個民族的民眾。

  11月2日,記者從龍州縣委統戰部獲悉,近年來,龍州縣各族民眾在頻繁的交往交流中,不斷深化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認同,以實際行動,展現邊疆小城在推進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當中的智慧擔當。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 繪就民族團結進步新畫卷

  步入位於龍州縣城南新區的壯錦世家就業幫扶車間,香囊、服飾、挂壁......各式精美的壯錦工藝品琳瑯滿目,機杼聲聲,織工們靈巧的雙手在絲線間穿梭。

  自2020年6月正式投入運營以來,該車間已培養出40余名技藝精湛的織工,她們不僅傳承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壯族織錦技藝,還實現了增收致富。

  作為多民族和諧共居的典範,龍州城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匯聚了2134名搬遷民眾,涵蓋多個民族。為了促進搬遷民眾快速融入新家園,城南社區搭建民族交流融合的橋梁,通過構建“共居、共建、共學、共樂”的互嵌式交往交流交融模式,搬遷民眾不僅在新家園找到歸屬感,更在共同生活中加深對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紅色旅游激活民族團結新動力

  在龍州水隴屯天琴壯寨,沿途風光旖旎,民族風情撲面而來。這裡不僅是水窿果蔗産業的核心示範區,更是重走紅軍路紅色旅游線路。

  每逢廣西“三月三”“歌圩節”和中秋節等傳統佳節,整個村寨便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山歌演唱會、鬥雞、拔河比賽、天琴藝術表演等活動輪番上演,讓游客沉醉於濃厚的民俗氛圍中。

  壯寨在蓬勃發展的同時,巧妙地將紅色旅游與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天琴演奏、山歌傳唱等非物質文化遺産成為吸引游客的新亮點。當地還利用特色農産品推出簸箕飯“紅軍餐”,讓游客在品嘗美食的同時,領略紅色飲食文化的獨特魅力。如今,天琴壯寨年游客量超過五萬人次,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天琴是壯族古老的彈撥樂器,2021年,壯族天琴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在壯族天琴的發源地——龍州縣金龍鎮雙蒙村板池屯,當地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改善基礎設施,保護特色民居,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特色産業不斷發展壯大,民生事業明顯改善,成為遠近聞名的“長壽村”“編織壯錦村”,2023年被命名為“廣西民族特色村寨”。

  企業領航共築民族團結夢

  秉持“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情懷,廣西龍州各族民眾心手相連,共築和諧家園。

  廣西君寶顏食品有限公司位於龍州縣打造的廣西現代農業特色(核心)示範區內,是一家集銀耳栽培及銀耳系列産品研發、精深加工、銷售於一體的高科技綠色食品綜合型企業。該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優先招聘本地員工,員工隊伍中,超七成來自少數民族家庭。通過設立“民族職工之家”等舉措,該公司為員工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發展&&。

  廣西龍州天琴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秦華北研究改良製作天琴,創新開發出天琴手鼓、超低音大天琴、電音天琴等樂器,組建天琴演奏團隊,讓壯族天琴走向更廣闊的舞&。他還以天琴製作技藝傳承人身份,呼籲設立天琴文化藝術博物館和天琴文化藝術園,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天琴文化。

  龍州縣委統戰部&&,龍州已制定《龍州縣貫徹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建設任務分工方案》,接下來,將充分發揮“中國天琴藝術之鄉”優勢,採用“接地氣”“沾露珠”的方式,用天琴彈唱民族團結音樂作品,宣傳好各族民眾共同團結奮鬥的故事。 (林浩 林潔琪 蘇葉花)

【糾錯】 【責任編輯:蔣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