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零為整 流轉生金——看合山市如何破解“誰來種地、怎樣種地”難題-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4 11/02 09:21:55
來源:廣西日報

化零為整 流轉生金——看合山市如何破解“誰來種地、怎樣種地”難題

字體:

原標題:化零為整 流轉生金

  ——看合山市如何破解“誰來種地、怎樣種地”難題

  調研主題:山多地少地區如何高效利用土地保障糧食安全 調研關鍵詞:土地綜合整治 耕地撂荒治理

  糧食産業經營創新 糧食安全

  調研時間:2024年10月

  調研地點:合山市

  視點提要

  合山市區域面積僅有360多平方公里,其中約一半是山地或丘陵,土地細碎分散,開展機械化農業生産難度大,導致勞動力外流,一定程度上出現土地撂荒、生産效率低等問題,該市在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問題時面臨着諸多考驗。

  然而,如今合山的農田面積已超過10萬畝,且大部分屬於高標準農田,近年來,每年的水稻種植面積和産量都穩中有升。1—10月,合山市完成糧食種植面積8.53萬畝,初步統計産量達到3.02萬噸,同比增長約4.5%。

  據合山市副市長韋龍雲介紹,在先天條件不足、産業底子薄的情況下,該市以“小田並大田”為基礎,通過土地綜合整治、治理耕地撂荒、探索創新經營模式等舉措,不但提供了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思路,還探索了“怎樣種地”的發展方向。

  目前該市完成了“小田並大田”1.59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12.5%,覆蓋全市19個行政村,覆蓋率達65.52%,實現鄉村産業增收6100多萬元,在細碎地塊中實現“掘金”。

  該市具體採取了哪些措施?有什麼借鑒意義?帶着這些疑問,近日,記者來到田間地頭一探究竟。

  1 從何處入手?——以土地綜合整治為基礎

  連日來,在合山市北泗鎮高標準農田(在勤片區)糧食基地,千畝金黃色的水稻隨風起伏,數&收割機來回穿梭收割,空氣中瀰漫着稻穀的清香,田間地頭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今年年初,我們將平整好的土地分到農戶手中,高標準農田使得糧食産量得到提高,播種機、收割機等裝備也提升了生産效率。”北泗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韋朝麗介紹,去年以來,合山市在北泗鎮開展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項目,推動土地平整,改良土壤,完善路網、蓄水池、水渠等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産條件,為提高糧食品質和産量打下基礎。

  通過土地綜合整治,將分散的小田塊合併為集中的大田塊,便於統一規劃和管理,為後續的農業生産和耕地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來,合山整合社會資本和財政資金,實施耕地提質改造、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項目,將貧瘠旱地、不規則細碎地、低窪易澇地整治優化,變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大農田。

  截至目前,合山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已覆蓋3個鄉鎮的28個村,建設規模達10.3萬畝。今年,合山市共種植晚稻3.38萬畝,預計産量超1萬噸。

  2 誰來種地?——土地流轉並集中經營

  機械化程度低、生産效益低等原因,導致農村勞動力外流,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耕地撂荒現象,合山也不例外。

  那麼,誰來種地?

  “我們按照‘政府補貼一點、企業自籌一點、群眾讓利一點’的方式籌措資金,對田、水、路重新整治優化,以‘確權不確田’的方式使地塊集中連片,達到機械化作業標準。同時,探索實施農業生産託管模式,以機械化替代部分人力,實現機械種地的同時,還給村民帶來就近務工的機會。”韋龍雲説。

  合山市在河裏鎮馬安村、五塘村、懷集村和嶺南鎮溯河村4個行政村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平整出大田8810畝,規劃建設好田水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近日記者走訪該示範區,只見農田規整平坦、機耕道路寬闊,灌溉設施一應俱全。

  “今年好田水示範區共種植早稻5855畝,畝産達到500公斤,而在此之前,畝産才150公斤。”河裏鎮鄉村建設綜合保障中心主任姚政睿説,水稻收割後計劃輪種冬小麥、秋冬菜等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助力農田增産增收。

  河裏鎮馬安村貢模屯蒙福蘭一家是好田水農業示範區的受益者,他們將家中的13畝土地流轉給村集體合作社,通過土地租金、參與務工等方式增加收益。“現在每年有穩定的土地租金收入,我和丈夫在市裏的工廠上班,還能照顧老人和小孩,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談及現在的生活,蒙福蘭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據了解,今年以來,合山市好田水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已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200多個,群眾就業增收120多萬元,該示範區獲評廣西四星級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

  3 怎樣種地?——創新模式發展現代農業

  通過土地綜合整治和治理耕地撂荒,可以推動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那麼,選擇何種模式更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合山的方法是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

  北泗鎮六龍村將188畝土地改造合併為13塊大地塊,並完善路網、蓄水池、水渠等基礎設施,集中連片統一流轉,通過招商方式引進專業農業企業。企業根據自身優勢,選擇發展大棚蔬菜規模種植。

  在企業的經營下,該村土地畝産值由原來的1200元/畝提高到現在的8000元/畝,提供的就業崗位為村民增加務工收入6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增收9萬元。

  同時,該市還創新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聯營村企”,引導北泗鎮北泗村等5個行政村整合資金聯合成立“聯營村企”泗濱農業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方式,推進1400畝耕地“小田並大田”改造,發展葛根種植及深加工等産業,鄉村産業由“一村一品”升級為“一鎮一業”,村民享受土地租金、入股分紅和務工報酬等多方收益。

  創新的步伐從未停止。合山市積極探索“土地規模化、合作股份化、經營網格化、産業現代化”的“聯營農場”模式,根據現代機械化耕種需要,打破田壟邊界,整合小塊田地形成規模連片“大農場”,劃分數個適度規模網格,招募家庭農場主分包管護,土地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三方均實行股份合作,構建多個“小家庭”聯合經營“大農場”的適度規模農業産業新格局。

  試點推行“聯營農場”的河裏鎮,建設1500畝集育秧、插秧、烘乾、倉儲、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區域性水稻産業中心,目前已具備育秧插秧2萬畝/年、稻穀烘乾105噸/日、大米加工50噸/日的産能,打造的品牌“洛靈湖壯鄉米”上市銷售,有效實現一二三産融合,不斷增強産業效益。今年以來,該産業中心育秧插秧1.4萬畝,拖拉機、無人機等農機作業2萬畝次,營業額約260萬元,帶動群眾務工增收約70萬元。(記者 李 晟 合山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覃麗麗 羅姍姍 實習生 呂思旭)

【糾錯】 【責任編輯:蔣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