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千年壯錦,走進尋常百姓家
在第2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崇左展區,來自烏克蘭的安娜女士穿上青藍色的壯錦背心,搭配淡藍色花紋的壯錦包包,説:“壯錦非常好看,我很喜歡!”
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着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夜幕降臨時,太平古城景區裏燈火璀璨,游人如織,景區內的壯錦文創體驗館更是熱鬧非凡,館內壯錦包包、領帶、香包、繡球、冰箱貼等文創産品琳瑯滿目。
歷經千年的龍州壯錦,在默默堅守中迎來了時尚蛻變,正逐漸融入年輕人的生活,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時代變遷 傳承之路充滿挑戰
“哐當、哐當……”在龍州縣的龍州壯錦世家工作室,織錦機前,織娘們正忙着織壯錦。室內挂着一排色彩鮮艷、紋樣各式的壯錦。
“龍州壯錦紋樣圖案有太陽紋、鳥紋等,這些都代表着壯族人民的生産場景。”工作室內的龍州金龍壯錦第五代傳承人李素英向記者介紹,舊時,壯族姑娘的傳統嫁粧,包括被套、服飾、背帶、桌布等日用品,均有質樸秀麗的壯錦點綴。
壯錦,是由棉線或絲線“通經斷緯”織就而成的民族手工藝品,與雲錦、蜀錦、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據考證,壯錦起源於漢代,傳承歷史已逾兩千年。龍州縣是廣西壯錦的發源地之一。2006年,壯族織錦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名錄。
李素英説,傳統壯錦的編織工藝十分獨特,需要許多複雜精細的手工操作,因此,産品生産效率低。
由於潮流更迭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的審美觀念與過去不同,加之老一輩的壯錦藝人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壯錦的傳承面臨着嚴峻挑戰。
“壯錦是寶貴的文化財富,要讓它‘活’起來!”李素英説,然而,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卻讓她很迷惘。
2019年,廣西開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李素英等織娘到杭州、上海等地學習現代紡織技術。
學成歸來,她有了新的努力方向——尋找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李素英説:“非遺只有‘近人’,才能更迷人。我們要將壯錦元素與大眾消費需求、時尚創意等有機結合,為壯錦文創産品及其衍生品打開更廣闊的市場。”
上下求索 綻放五彩經緯之美
今年“廣西三月三”,“龍州壯錦”品牌及新品發布會秀場上,模特們身着壯族元素滿滿的服裝逐一登場,手裏拿着手提包、抱枕、雨傘、香包等文創産品,多角度地展示壯錦文創新品。
壯錦的自然之美、文化之韻,被巧妙地織入現代時尚的經緯之中。
發布會上,李素英及其女兒講述龍州壯錦故事及龍州壯錦産品製作靈感。“近年來,我們嘗試將皮具等載體和手工壯錦相結合,推動壯錦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讓大家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韻味和魅力。”
和李素英想法一致的人還有不少。龍州縣興龍旅游投資有限公司是政府旅游項目&&,該公司副總經理農金銀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致力於打造“龍州壯錦”品牌,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和市場需求,研發壯錦文創産品,通過創新設計,將壯錦元素巧妙地融入包包、領帶、圍巾等時尚單品中,實現了機械化量産。
“這些文創産品具有驚艷的外觀和獨特的文化內涵,一經深圳文博會、東盟博覽會展出,便迅速走紅市場,贏得了廣泛讚譽。”農金銀説。
今年以來,該公司正式推出獨具“龍州壯錦”文創品牌特色的新品系列,累計研發生産壯錦文創産品66類6258件,其中暢銷款高端精品壯錦包包45款,壯錦文創産品本地化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壯錦的傳承,不僅注重産品的研發和生産,也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的新路徑。
在龍州紅軍古道天琴壯寨景區,壯鄉文化元素隨處可見。咖啡杯墊,是本地傳統手工織的小塊壯錦;景區內的觀堂酒店房間內飾,是整幅色彩熱烈的壯錦……
鑽研新産品、走品牌化之路、動態呈現靜態的非遺……非遺以更具有“煙火氣”的形式,聯接現代生活美學,激起龍州壯錦發展“一池春水”。
走出新天地 煥發時尚新活力
“配色好看!”
“感覺主播小姐姐背的這個包,很休閒百搭!”
“已下單,期待收貨!”
……
連日來,“壯見崇左”的直播間人氣爆棚。
今年10月,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和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借助媒體深度融合改革的契機,崇左市融媒體中心出資組建的左江文化傳媒公司積極開設“壯見崇左”非遺直播間,助力非遺煥新。這也是一次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媒體文化公司走向市場、參與壯錦文創産業發展新路徑的探索。
一時間,壯錦文創産品成了熱銷商品。
“在宣傳推廣方面,我們設計、研發、運營推廣‘琴之錦’壯錦文創産品品牌,結合直播帶貨和短視頻營銷等現代手段,生動展現龍州壯錦的獨特魅力,並深入分享其背後的文化故事。”崇左市融媒體中心事業發展部相關負責人閉琼説。
10月以來,“壯見崇左”抖音直播間曝光次數共610.83萬,曝光人數共520.8萬,進入直播間人數共15.08萬人次,吸引了大量年輕用戶的關注和購買。産品遠銷阿富汗、越南、馬來西亞等全球多個國家,更多的人看見了龍州壯錦!
如何讓龍州壯錦持續“火”起來?新一輪産業布局正在拉開序幕。在線上,以“直播+電商+短視頻”方式,構建完善生産、設計、銷售體系;在線下,布局建設太平古城、天琴壯寨壯錦生活展示館以及非遺傳承基地,為非遺傳承人搭建&&。
“我們將繼續探索龍州壯錦産業創新發展新路徑,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拓展國內外市場,通過全媒體融合的宣發推廣,真正打通非遺文化産品‘傳承—創新性轉化—生産—變現—再生産’的正向閉環,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壯錦産業鏈。”龍州縣委常委黃世能説。(記者 管林華 通訊員 鐘世佳 黃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