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梧州六堡茶“下南洋”,“茶船古道”今又興
文/本報記者 王軍偉 郭軼凡
百年前,一條連綿萬里的航道,一曲嘹亮的船歌,載着深山中的六堡茶遠渡重洋,構築出一條連接山海的經貿之路。而今,借“一帶一路”東風,梧州六堡茶産業轉型升級,質優物美的茶葉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運達八方,為沿線人民送去紅濃醇陳的獨特中國茶香。
引領東南亞風尚
“茶産多賢鄉六堡,味醇隔宿而不變,茶色香味俱佳。”這是康熙年間修編的《蒼梧縣誌》中的一段記載,説的正是如今的六堡鎮。當地峰巒聳立,年平均氣溫21.2攝氏度,年降雨量達1500毫米,有着茶樹生長的優良環境。産自此地的茶後被命名為“六堡茶”,以“紅、濃、醇、陳”及獨特的檳榔香聞名。
在廣西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黑石山茶廠,六堡茶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在交流制茶技藝。(黃孝邦 攝)
但崇山峻嶺也成為天然屏障,六堡茶一度被重山“封鎖”其間。於是,一條起於廣西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的“茶船古道”應運而生。一籮籮六堡茶被裝運上船,沿六堡河、東安江、賀江、西江數百公里長的航道順水東行至廣州,再沿“海上絲綢之路”,遠銷南洋。這條茶道也成為中國華南地區與東南亞國家的民間經濟和文化交流走廊。
“我們非常熟悉六堡茶,從小喝到大,一代代傳承下來。”年過七旬的新加坡人李秉蘐以經營茶莊為生。他説,在新加坡有飲茶習慣的華人家庭中,六堡茶几乎是必備品。
受此影響,六堡茶種植及經銷在六堡鎮一度風靡。“以前幾乎家家種茶,産茶季節時,全家老少一起上山採茶。”年逾古稀的六堡鎮茶商蔣永春告訴記者,當時茶葉交易非常興旺,不少廣東茶商在六堡鎮設立茶莊專門收茶制茶,“爺爺告訴我,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最高峰時,全鎮有二三十家茶莊”。
茶商收購茶葉後便制茶壓笠,裝船外運,位於六堡鎮的合口碼頭是這條茶運水路的起點。“茶船古道”自此而興,茶商憑藉西江水道將六堡茶運出,大量六堡茶通過廣州和港澳的出口商再加工、包裝,銷往東南亞。六堡茶外銷貿易一度非常紅火,據1940年出版的《廣西年鑒》記載,1935年,廣西出口的六堡茶超過1100噸。
六堡茶在東南亞扎根,並逐步開始引領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茶飲風尚。
3月25日,在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山坪村,村民們在制茶。(黃孝邦 攝)
代代茶人守“茶心”
隨着時代變遷,梧州六堡茶産業幾經興衰浮沉,而不變的,是幾代六堡茶人的堅守。
現如今,曾與外界僅由水路連接的六堡鎮,村村都通了水泥路,船工涉險運茶的艱辛已然不再。
2014年,六堡茶傳統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22年,“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六堡茶製作工藝是此次申遺的代表性項目之一。
祝雪蘭是六堡茶製作技藝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出生在“制茶世家”的她從小就浸在茶香裏。為了幫助村裏産業發展,她公開了家裏代代“秘傳”的制茶技藝,辦起“茶園講堂”,幫助近千名茶産業從業者掌握傳統制茶工藝。
在六堡鎮,年過六旬的六堡茶製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韋潔群和女兒石濡菲一道成立了潔群六堡茶專業合作社,創新産業融合發展模式,對合作社農戶種植、採摘、修剪、施肥實行統一標準化管理。
六堡茶製作工藝分為現代工藝和傳統工藝兩大類,受陳化時間等多重因素影響,傳統工藝的産量受到制約。梧州的茶人們在繼承傳統制茶技藝的同時,十分注重創新發展現代化生産技術。六堡茶製作技藝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譚愛雲成立了蒼梧縣沁怡六堡茶業專業合作社,“我們在生産環節上下功夫,改良生産設備”。
譚愛雲説,多年來,經過不斷改進設備生産流程和改良口感,一條傳統工藝的自動化生産線已經在她的茶廠裏投産。“以前茶葉收購季,請30個工人都忙不過來,現在只要3個工人,一天就可以加工1萬斤的鮮葉。”
如今梧州六堡茶聯農帶農效果顯著。據統計,梧州市茶園面積達39.42萬畝,涉茶茶農24萬人,茶園建設帶動茶農平均年增收3000元,六堡茶綜合産值超200億元。
10月9日,在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四柳村,37歲的吳峻(右)和63歲的母親譚愛雲在展示六堡茶。譚愛雲是六堡茶製作技藝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在村裏經營一家茶企,種有1000多畝茶園。幾年前,兒子吳峻回到家鄉,幫助母親分擔壓力。(黃孝邦 攝)
“東方樹葉”再出海
“東方的樹葉真的太神奇了,每片葉子都可以講出一段故事。”迪拜商人的一句感嘆,讓梧州市茶業商會會長吳燕很感動。她説:“迪拜對六堡茶和中國茶文化接受程度是我意料之外的。”在迪拜之旅中,吳燕簽下企業首個迪拜六堡茶茶包訂單。
數據顯示,梧州市六堡茶産量從2019年到2023年實現了産量産值“雙倍增”。越來越多的茶企在梧州落地生根,同時眺望著潛力巨大的國際市場。
梧州市政府相關部門也積極為六堡茶漂洋過海“搭&唱戲”。市裏組織經貿代表團及部分茶企出訪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引導茶企參加廣交會、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等,並舉辦各種推廣活動。
“喝茶、藏茶已經在馬來西亞成為時尚,我們茶行的六堡茶消費群體越來越廣。”馬來西亞廣滙豐有限公司董事劉俊光介紹,近年來,茶行每年從梧州進口的六堡茶穩定在一百噸以上,“以前從下訂單到收貨往往需要幾個星期,現在廣州港到巴生港的貨船已經實現直航,一般一星期左右就能完成整個流程”。
“六堡茶是有底蘊的茶,茶經過西江外運的故事就是一部外貿史。”李秉蘐告訴記者,他們一家人都愛茶,多年來致力於在新加坡推廣茶文化。
吳燕告訴記者,她計劃與馬來西亞合作夥伴共同打造六堡茶海外倉,實現“雲上六堡,倉通四海”。
為保證産品質量,梧州大力推行六堡茶標準化建設。現行有效國家標準1項,廣西地方標準18項,團體標準24項,推動六堡茶全産業鏈標準化、規範化發展。
從“茶船古道”到海上絲綢之路,貿易通道越走越寬。如今,乘“一帶一路”東風,梧州六堡茶不僅重新“下南洋”,更沿着四通八達的水陸空交通,行銷世界各地。
刊於《參考消息》2024年10月17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