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千年古鎮 彩調悠揚——廣西地名文化遺産雒容鎮走筆
金秋,陽光灑滿青石院墻。
柳州市雒容鎮坭橋村北門屯村民小組組長李廷鳳早早來到雒容老縣署,開門、打掃清理庭院。
戲班演員們也開始化粧換服,幾位老年觀眾早早帶着自家的小板凳在院內坐下等候。
雒容鎮位於洛清江西畔,古稱洛容,自唐貞觀年間設縣以來,至今已有近1400年。
雒容鎮便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李時鋒介紹,2017年,柳州市將雒容鎮重要歷史建築關帝廟、老縣署等進行了修繕和重建。建築古樸、環境整潔的老縣署吸引了民間文藝團體來此為居民公益演出。
上午9時,老縣署內,彩調劇、桂劇演員們輪番登場,演出《劉三姐》《王三打鳥》選段,音韻繞梁。悠揚的曲調飄出場外,充溢着碼頭街、雷廟街、南門街、塘背街、中山街。
出縣署,沿碼頭街往東200米,便來到江水清冽的洛清江畔雒容古碼頭(小河口碼頭)。這裡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泊船上岸,改陸路前往柳州的地方。
洛清江、東小河、西小河貫穿雒容古鎮,明清古城墻、舊宅院、古碼頭等古跡,星點分佈其間,往日的繁華與文脈依稀可見。
唐朝,武則天開鑿桂柳運河,雒容成為中原到柳州水路交通的必經之地。直至近代,洛清江水運一直繁盛,貿易不絕。
82歲的居民簡紀唐回憶,他年幼時雒容有四五個碼頭,君合碼頭的老闆經營桐油白糖。兒時他曾與小夥伴圍觀君合碼頭的夥計曬白糖,遠處飄來鎮上鄉紳院內桂劇文場戲班的樂曲聲,小夥伴們用討來的糖塊競猜揚琴、二胡、阮、笛等樂器聲和戲名,美好讓人追憶一生。
雒容自古以來崇文重教的底蘊深厚,眾多文人墨客在此駐足。
唐貞觀年間,雒容創建縣學,清代創建雒容義學與洛江書院,清代“嶺南才子”“兩粵宗師”鄭小谷曾在洛江書院講學執教。
距雒容鎮郊約3.5公里處有一處石灰岩溶洞,名叫高岩。
高岩留存有摩崖石刻40余幅,這些文化遺跡,見證了雒容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高岩有三層。底層叫觀音岩,傳説為宋代‘連科狀元’王世則讀書之所,岩中有清人劉文楷題的‘萬古長春’四個大字;中岩龍盤岩,口窄而高,如一道狹廊。”鹿寨縣博物館館長黃小斌將高岩的人文歷史向記者娓娓道來,上洞白象岩,岩頂刻有宋嘉定年間大才子方信孺手書的“白象岩”三個大字,筆力蒼勁。岩間還刻有鄭小谷咏白象岩的長詩,其中詩句“一石如象半騰空,欲騰不騰足猶倚”就是形容白象岩景觀的。
雒容也是一方人傑地靈之地。
據統計,宋至清代,雒容考取進士、舉人多達數百人。明代“柳州八賢”之一龍文光出自雒容,清代的一品振威將軍廖鴻清、陳義,二品武顯將軍何元鳳,都是雒容子弟。
抗日戰爭時期,黃埔軍校六分校曾在雒容設立預備役集訓基地,為抗戰前線輸送了不少雒容子弟。在前線抵禦日寇的子弟兵傳回的家書內容,歷經八十余載,仍是古鎮街坊們茶余飯後津津樂道、百聽不厭的擺古話題。
雒容鎮西南的洛清江上,矗立着一座形制古樸的鐵橋,這是建成於1938年的湘桂鐵路的雒容鐵路橋。它處於&&廣西乃至全國東西的重要鐵路節點,經歷過抗日戰爭的戰火洗禮,至今仍在使用。2024年6月,有關部門對它進行了大修,雒容鐵路橋煥然一新。
國慶假期,記者走在雒容老街上與居民攀談,發現居民祖上大多來自廣東、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已定居數代,皆因洛清江畔貿易興盛,民俗文化兼容並包,各民族和諧相處。“雒容當地語言腔調,既有桂林話的軟糯柔情,又兼具柳州話的鏗鏘硬朗。”廣州游客崔展豪説。
作為柳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柳州市有關部門正籌備將雒容古鎮中山街附近打造成文化休閒歷史街區。
未來,我們將在這裡看到一座集旅游、居住、農作等功能於一體的文化古鎮。到那時,民間彩調劇團咚咚鏘鏘的鑼鼓聲響起,四面八方的游客南腔北調,你唱我和,一定又是一番熱鬧歡樂的場景。(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唐紹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