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行至位於廣西柳州市鬧市區的魚峰公園,每走兩三步就能在樹蔭下看到三五成群對坐唱歌的歌友,這處傳説中壯族“歌仙”劉三姐生活歌唱的地方,如今已然成為各族群眾以歌會友的聚集地。
近幾年,在魚峰公園幾乎隨處可見的“三腳架+手機”簡易直播組合和更為膾炙人口、結合時代特點的歌詞,讓這裡流傳多年的民族山歌飛出大山,“吸粉”無數。
“你們的唱歌聚會平常是怎麼組織起來的,電話&&還是微信群?”記者問一隊五六人的唱歌隊伍。
“我們現在約對唱山歌都在直播間,架上手機一吆喝‘來公園唱歌’,很快就能找到幾個人。”今年48歲的柳州市民雷應時説完就掏出手機,給記者展示了自己的直播間賬號。
山歌愛好者在廣西柳州市魚峰公園對唱山歌。新華社記者尹棟遜 攝
“美麗柳州魚峰山,山清水秀小龍潭。三姐播下山歌種,五湖四海人來玩。”這段公園歌友隨口唱出的山歌,寥寥幾句就把公園與山歌結緣的故事講明白了。廣西一帶民間傳説中的美麗女子“劉三姐”,因擅長編唱山歌而被奉為“歌仙”。她的故事和膾炙人口的山歌,已經流傳了上千年。
據當地群眾介紹,公園內的魚峰山相傳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生活勞動和傳歌升仙的地方,現如今,山腰處還立着大理石雕刻的劉三姐塑像。這處凝聚着代代歌友深厚感情的對歌場所,正是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的柳州山歌發祥地。
15年前一次偶然的散步,聽到公園歌聲的雷應時便成了這裡的常客。“我是本地人,從小就看著老人在幹農活時唱歌,但是從來沒學過。2009年開始在公園跟歌友學着唱,起初是覺得唱歌很解壓,越了解越覺得有歷史、有故事。”熱愛山歌的他現已成為這項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閒暇時間,他常常走村串寨,收集各家各戶的山歌書來抄寫保存。
“山歌都在生活中。”雷應時告訴記者,隨着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如今的山歌書內容更豐富了,歌友也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原來是老人家愛唱山歌,現在直播流行起來了,年輕的歌友越來越多,原來都對愛情歌,現在歌詞裏也會融入國家新政策、反詐宣傳、科普知識等內容。”兩年前,他也加入了直播浪潮,還通過直播認識了很多想要學習山歌的學生。
山歌愛好者在廣西柳州市魚峰公園直播唱山歌。新華社記者尹棟遜 攝
苗族女孩韋莉莉是雷應時的學生之一,而在山歌愛好者群體中,她有個大家更熟悉的身份,擁有上百萬粉絲的山歌博主“山三妹”。“我是看劉三姐的電影長大的,幾年前開始對口型唱劉三姐的歌,很受大家喜歡,粉絲越來越多,慢慢就開始想真正學會山歌,把山歌和流行歌曲元素相結合,把山歌通過直播和短視頻更好傳播出去。”韋莉莉直播山歌的成功,吸引了許多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來到柳州,加入到學唱山歌、直播山歌的隊伍中。
借助直播浪潮,“柳州魚峰歌圩”已經成為極具熱度的文化名片,魚峰公園也成為不少外地游客的必逛景點之一。不久前大學畢業的“00後”王友璇一有時間就會來到魚峰公園做志願者,引導秩序,幫助游客指路。“小時候經常聽爺爺奶奶唱山歌,但是對山歌了解不多,現在經常在直播裏看到山歌,我也越來越喜歡。看到家鄉的山歌被越來越多人接受喜愛,我發自內心感到驕傲。”王友璇説。
韋莉莉告訴記者,在山歌圈裏出了名的魚峰公園如今經常會有“山歌邀請賽”“山歌爭霸賽”等山歌交流活動,這讓她經常有機會和雲南、貴州等地的歌友交流,還聽到過印度、馬來西亞歌手帶來的當地歌曲。“能夠通過山歌了解不同的地區、民族的文化,認識各地歌友,相信對山歌的傳承也一定很有幫助。”(記者郭軼凡、林凡詩)